在安全檢查中,泵房是重點檢查的部位之一.因為泵房是油庫的心臟,是油庫油品收發轉輸作業的動力源,是油庫作業最頻繁的場所。泵房設備操作使用多,易于產生油品失控,跑、冒、滴、漏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油蒸汽濃度達到爆炸極限范圍,遇點火源就會爆炸,引起火災,造成重大損失。
一、油蒸汽的來源
泵房內油蒸汽來源分為正常情況下產生的油蒸汽和不正常情況下產生的油蒸汽。正常情況下產生油蒸汽主要有:油泵機械密封滲漏,閥門盤根允許的滴油,管線絲口、法蘭、緊固件連接部位滲漏,以及油泵、閥門等轉動部位的滴滲等;在進行清洗過濾器、檢修油泵、更換閥門、更換法蘭墊片等作業時,設備內殘油和油蒸汽外溢。
不正常情況下產生油蒸汽主要有:因操作失誤,造成泵房內輸油系統墊片或設備突然損壞,漏出的油料形成的油蒸汽;平時作業前后不按規定檢測油蒸汽濃度,不及時進行機械通風。
另外,還有因設計不合理造成的油蒸汽積聚:真空系統工藝設計、設備安裝不合理,運行時排放的油蒸汽部分排入泵房內,或形成循環進入泵房;泵房內有通風不暢的死角;機械通風設備選用不當,排風量不能滿足通風換氣的要求等等。
二、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煙氣危害的嚴重性
半地下泵房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會產生大量高溫、有毒的濃煙。由于地下泵房處于半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暢,出入口少,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濃煙充滿整個泵房,彌漫的煙霧使人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三、泵房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危害性
半地下泵房若發生著火爆炸事故,一是造成系統癱瘓,影響油料收發,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二是容易發生油氣中毒事故;三是嚴重時會破壞泵房的建筑設施;四是恢復周期長,造價高,影響油料的正常供應任務的完成。
如1981年1月27日,某石油公司油庫在發油過程中,由于對泵房內已拆除的閥門未封堵,就進行發油作業,造成跑損10號柴油138.6t的事故。由于組織搶救及時、措施得力,沒有發生著火爆炸事故。
又如1977年7月6日,某油庫1名油料保管員執行查庫任務,16時40分查完庫后,又帶病去打掃4號泵房。因航空汽油泵盤根漏油,放一油盆接油。當時氣溫高,泵房窗戶密閉,油氣很濃。該油料保管員缺乏油料專業知識,在泵房內工作時間較長,油氣中毒暈倒在泵房內無人發現,到20時才找到,但中毒時間長,搶救無效死亡。
四、發生火災爆炸時撲救困難
主要表現為:一是地半下泵房平時完全靠燈光照明,無自然采光,發生火災時電源切斷,加上濃煙,整個泵房漆黑一片,能見度極低,使人們的視程大大縮短,撲救人員行動較困難;二是半地下泵房發生火災時,由于電源切斷,無法進行機械通風,自然通風效果差,由于供氣不足,會造成嚴重缺氧。據有關資料統計,地下建筑發生火災時因煙害和缺氧而死亡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0%~85%;三是半地下泵房出入口少,所以滅火時進攻路線少,特別是火災初起時,在高溫濃煙大量涌出的情況下,撲救人員很難進入泵房并接近著火點;四是由于半地下泵房處于半封閉狀態,在撲救時一般不能使用有毒的滅火劑,這就使用于地下泵房的滅火劑種類受到限制。
五、加強管理的措施
為確保泵房的安全,除加強相關人員油庫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學習,增強安全意識,提高人員素質,還要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確保各種點火源不失控,降低泵房內油蒸汽濃度也是防止火災爆炸災害的重要安全措施。
1.保養好泵房內的設備設施,杜絕跑、冒、滴、漏現象,防止電氣設備漏電。
2.檢修設備時不能將油料滴灑在地面,并及時把設備內放出的油料妥善處理,盡量縮短油料在泵房內的存放時間。
3.每次作業前后要及時檢測油蒸汽濃度,適時進行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確保油氣濃度保持在爆炸下限的4%以內。
4、在泵房內,嚴禁堆放帶油的棉紗、破布等易燃物質,在維修過程中使用的棉紗等吸附物,應拿出泵房做妥善處理,不可隨意丟棄。
5、嚴禁作業人員攜帶火種、穿釘子鞋進入油泵房。
6、嚴禁使用非防爆工具進行維護保養、隨意敲打設備。
7、做好巡檢工作。油庫巡檢工作對預防事故發生起很關鍵的作用,是油庫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一定要高度重視。如何將事故扼殺于搖籃之中,三級安全檢查固然是一種方式,但巡檢工作則尤為重要,這要求油庫巡檢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一定的技能水平,巡檢中要突出重點,細致入微,不是簡單的“逛逛”。泵房作為重點要害部位,必須是巡檢重點,在巡檢過程中要做到“觀、聽、嗅、找”,并做好巡檢記錄,以達到檢查、預防目的。
8、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對半地下泵房進行改造.將半地下泵房改造為地上泵房,以便于安全管理,減少事故發生的概率。
下一篇:尾礦庫安全度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