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德國工傷保險的特點及成功之處(上)

2003-12-05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國家。1884年7月6日,德國頒布工傷保險法,其基于與民法不同的原則,即“不以追究事故責任者確定賠付的原則”。其含義為,在工傷賠付上,無需再追究是雇主還是雇員方面的過錯,而是以是否發生在就業過程中為確定工傷賠付范圍的劃定標準。工傷保險法律將過去由工人方面承擔事故后果,轉移向由雇主方面承擔。但雇主的責任不是以企業主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形式來體現,而是由社會互濟的方式來承擔。目前,全德8500萬人口中有5300多萬人處于工傷保險的保護范圍。

    在德國,工傷保險分為三大部分:工商業部門、農業部門和公共系統。其中工商業工傷保險管理體系規模最大,包括了35家同業公會,覆蓋280萬家企業,受保人總計4200萬,約占工傷保險總人數的90%以上。其次農業工傷保險管理體系包括21家以地域劃分的同業公會和園藝師等全國性同業公會,覆蓋180萬家企業,受保人為450萬。另外公共部門有55個獨立的工傷保險管理機構。其中的工業與商業工傷保險管理體系最具特色,本文將主要對其進行介紹。  

    一、工傷保險覆蓋范圍

    所有工業及商業部門內的雇員享受工傷保險,包括企業及公司的工人、管理人員、學徒培訓人員、實習人員等等。只要存在雇傭關系,不論其年齡、種族、性別、收入以及是否具有一個臨時或長期的職位,都成為工傷保險的法定被保險人。當發生工傷事故時,也不考慮其雇主是否已經為其向同業公會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傷殘人員及其遺屬均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關于雇主及自雇者,這類人員本身在公司內工作的配偶不“自動”成為被保險人,他們可以自愿申請參加工傷保險,通過選擇一定標準的繳費工資基數來確定待遇給付基數。若公司破產,原來的雇主到其他企業就業,則從其就業之日起自動進入工傷保險范圍。

    工傷事故的范圍包括在工作中發生的事故、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及職業病。也就是說,發生事故者在發生事故時,正在從事本職業所要求的工作或與就業有內在聯系的活動,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影響必須是在發生工傷事故時突然引起的。所謂從事本職業所要求的工作包括維修、裝卸、運輸等。所謂與就業有內在聯系的活動,包括每月一次去銀行領取工資,參加公司組織的運動會、短期旅行等。在上下班途中接送小孩(排除工作時間內)、搭他人車上下班而繞行、為省時而繞行、因修路改道而發生交通事故,也屬于工傷事故。對故意傷害、酗酒,在同工作無關的私人活動中發生的傷病,以及上下班途中繞路而行、中途停留造成的事故不提供保險。職業病目錄根據國家法律的規定不斷進行修改。某人從事易患某種職業病的職業,并患有職業病目錄所列疾病,則處于工傷事故保險保護范圍并享有工傷保險待遇。

    新建企業到當地政府注冊時,由地方政府的專門辦公室負責為其同工傷保險機構聯系。工業部門內各個部門的工傷保險機構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劃分自己有分工。企業注冊并向工傷保險機構報告以后,不必建立契約即進入工傷保險范圍企業雇員則通過雇主繳費同工傷保險機構建立了工傷保險關系。工傷保險管理機構并不掌握被保險人花名冊,但通過企業報告工資總額及職工人數掌握被保險人數。有的企業在未來得及繳納工傷保險費之時(德國工傷保險制度為次年追繳上年費用的做法)即發生了工傷事故,工傷保險機構亦提供各項工傷保險待遇。并從此發現了一些“忘記”同工傷保險機構建立聯系和繳納工傷保險費的企業,要求其補交費用。

    在德國,基金收繳率為95%以上,其余部分主要是一些新建小企業漏繳。但依據事故報告制度,在發生必須報告的事故(導致損失3天以上的工作時間)后的3天之內,雇主必須向工傷保險機構報告(以書面或電話方式),死亡事故必須作出書面報告,可疑職業病例要求特殊報告。醫生在進行醫療時發生醫療費用,要求同業公會報銷費用,也會報告這一事故,同業公會可及時發現這些企業并要求補交。  

    二、管理機構

    (一)基本狀況

    1884年為實施工傷保險制度,在德國專門建立了負責管理工傷保險的機構——同業公會。

    工業同業公會根據不同的行業分別建立。在1884年工傷保險立法時,當時成立的只有為數不多的若干個,如礦山同業公會。以后隨著工業化過程的進展及工業類別劃分的細化,逐漸發展為目前的35個。各同業公會進一步設地區辦公室。但所設的地區辦公室數目不同。有的數目多一些,如最大的金融系統同業公會,有12個地區辦公室。電力行業同業公會在全國設有6個地區辦公室。劃分區域的原則在各個區域內被保險人的人數大體相等。地區辦公室為負責處理工傷賠付的“窗口”機構,設在區域中的一個城市,以利于提供服務。有的同業公會不設地區辦公室,為全國一個辦公室但多數同業公會都覆蓋全國。35個工業同業公會共有雇員21812人(相當于范圍內就業人數的O.5‰)。其中從事事故預防的有4223人,從事年金與康復咨詢的有17589人。他們的辦公費用包括工資全部來自于工傷保險雇主繳費,國家沒有負擔任何費用。另外有代表委員會人員1558人,理事會成員610人。他們不由這一工作而領取工資。加上其他從事農業部門事故保險及公共部門工傷保險人員約有4000人,全德約有25000人從事工傷保險管理工作。  

    (二)機構性質

    雖然同業公會不是德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機構的組成部分,同時也不屬于任何政府部門,但德國的工傷保險管理機構仍然具有公共管理部門的性質。因其管理的工傷保險屬于公共法的范疇,它的義務與權限職責由國家法律規定,其依法強制企業繳費和采用安全措施,并由政府進行監督。從工傷保險的強制實施上,同業公會同企業之間不是契約關系,其對于企業而言是官方機構。從資金運行的自我管理上.同業公會又同政府機構沒有任何關系,其對于國家而言是自治機構。因此可以稱其為半官方的自治機構。

    同業公會的自治性體現在三方面:1.各同業公會為依法建立,依法工作,其領導機構即代表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由民主選舉產生;2.機構具有充分的決定權和管理權。例如,可以就行業內安全標準、工傷保險費率、積累金數額等重大事項作出決定;3.同業公會使用的資金,包括開展事故預防、康復、賠付工作費用、科研費用和管理費,包括同業公會辦公費用和工作人員工資全部來自于雇主繳費,政府不負擔任何費用,同時也不從中央到地方提取任何費用。積累金亦分屬各同業公會所有。

    德國工傷保險法律意在賦予工傷保險管理機構極大的自主權,讓它們“使用所有適用手段防止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政府可以間接地控制同業公會,但僅限于停止其違法行為。但同業公會在職業安全方面作出的規定須經社會保險辦公室或勞動部批準才能生效。

    在35個同業公會各自依照法律工作的同時,聯合于一個中心組織。這一中心組織主要負責對各同業公會進行法律咨詢、統計分析、信息交流、以及代表行業同業公會處理國際間工傷保險事宜。全德工業工傷保險協會在溝通各同業公會與聯邦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關系上起重要作用。從各同業公會得到相關信息并向政府勞動和社會秩序部等有關部門作統一答復,是全德工傷保險協會的職責。

    在同業公會對工傷保險進行管理的同時,德國聯邦勞動和社會秩序部在工傷保險的立法和監督方面負有職責。德聯邦勞動和社會秩序部內設8個職能司及一個綜合部門。工傷保險業務在第四司,即“社會法典和社會保險司”。其中第四處負責工業及商業部門的工傷保險,第五處負責農業部門與公共部門的工傷保險。其日常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1.向聯邦議院提交立法草案。對于《社會法典》第七卷即工傷保險卷的修正,是一項永不停止的工作,聯邦勞動和社會秩序部的工作人員要在對多方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立法修正草案,經聯邦議院通過后立法。2.處理有關工傷保險方面的被保險人或公民的來信咨詢及意見。3.聯邦勞動和社會秩序部下屬的社會保險辦公室對同業公會的工傷保險管理運作進行監督。

    在德國,工傷保險上的這種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同其它社會保險項目的管理方式大體相同。但這一管理方式在工傷保險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因為工傷預防涉及到企業生產和工人權利,工傷保險基金要負擔工傷人員或遺屬的長期生活,并要減輕工傷賠付負擔,因此涉及面廣,應由雇主雇員雙方參與管理。  

    (三)同業公會產生過程

    第一步民主選舉——各同業公會的代表委員會在行業內每6年一次的選舉中產生。被選舉的代表必須是本同業公會內某企業或公司的雇主或雇員。代表委員會人數根據同業公會覆蓋規模決定,雇主雇員雙方人數對等。雇員與雇主各自選舉代表,選舉方式為無記名投票,選舉過程為自愿參加和對個人投票結果采取保密的方式進行。工人代表席位由工會及其他工人組織推舉,雇主代表席位由雇主組織推選。有的雇主代表自身為雇主組織領導成員,有的工人代表自身為工會領導成員。對此沒有特別的要求或限制。代表委員會的職責是:通過或修改法規;通過預算;確定執行理事長、副理事長及執行理事會成員人選構成;通過基金收繳辦法等。代表委員會代表選舉兩名主席,一名由工人代表擔任,一名由雇主代表擔任,輪流擔任主席。

    第二步民主選舉——各執行理事會由代表委員長選舉產生。亦由雇主雇員雙方對等人數組成。執行理事會成員并不因此而獲得工資或獲取任何收入。執行理事會負責管理同業公會,其職責是:作為同業公會的法人代表,作出預算并遞交代表委員會通過作出基金收繳辦法提議;任命、提拔、解雇雇員;提出執行理事長及副理事長人選草案。

    第三步民主選舉與確定——執行理事長及副執行理事長在執行理事會提名的基礎上由代表委員會選舉確定。同代表委員會代表及執行理事會成員不同,他們以此作為全時職業,對同業公會從事日常管理,保證管理正常運行。  

    三、主要工作內容

    德國工傷保險管理工作具有3項主要內容,即預防、康復、待遇給付。工傷保險管理機構一手發放所有的預防、康復、工傷待遇,以便于很好地掌握先預防、后康復,先康復、后養老的原則。由首要工作目標決定,機構的主要關注方面及工作重點放在事故預防上。同時,盡最大努力提供康復。

    在事故預防方面,同業公會的責任有以下7個方面:

    1.頒布安全法規  這些法規是根據情況的變化而隨時補充與調整的。其中全德同業公會的職業安全研究中心在頒布系列安全系數與標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提供的一些安全法規草案經同業公會通過在德行業實施之后,有的已成為歐共體國家承認的統一標準。

    2.監督事故的隱患  同業公會對企業的監督主要側重在技術監督。各同業公會都有專職技術監督官員和檢查員,在各個地方對成員公司進行巡回檢查和提供服務。責任是:對公司的日常訪問;對成員公司就采取預防事故措施進行咨詢和檢查;進行事故調查及職業病病因調查等。勞動安全的責任仍由企業雇主承擔,同業公會控制并監督著企業內的事故預防工作。

    3.咨詢  包括:測定廠內所有的設施、工藝過程及建筑結構。在同業公會的日常工作中,更強調提供建議咨詢,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相對于政府的監督部門來說,同業公會在咨詢方面起著更大的作用。而在機器設備不斷更新的當代社會,技術咨詢越來越重要。

    4.提供培訓服務  法律規定所有負責勞動安全的人員都必須參加培訓。由同業公會在工傷事故預防經費中列支。同業公會工作人員在培訓中心、流動培訓車、企業內部及地方的培訓中心為雇主、雇員提供免費培訓服務。

    5.進行職業病預防  由同業公會設立的檢查中心負責職業病檢查。對可疑職業病患者,雇主有責任為其更換工作崗位,對健康已受到一定損害的人員,雇主要承擔對其進行轉業培訓的費用。

    6.監測與調查  免費提供下列流動服務:視覺測定、聽力測定、噪音測量和有毒物質測定。對可疑職業病導致原因進行調查。建立了有毒有害物品及材料數據庫,為企業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提供服務。

    7.產品安全標準鑒定  德國的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必須要獲得安全鑒定書。這一安全鑒定由同業公會負責進行。

    在康復方面,德國的“康復”概念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醫療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同業公會負責對在工作及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及患職業病的人提供三方面的康復措施。

    醫療康復  在德國對工傷事故的治療采用最尖端的技術和最良好的醫療條件,以尋求最好的醫療康復結果。對工傷醫療的全過程區別于一般性的醫療過程。由一位專家負責對受傷害人員的檢查、診斷和采用醫療措施的全過程。同時,同業公會的一位有經驗的專家參與整個醫療過程的控制。德國的同業公會共擁有11家專門的工傷醫院,分布在全國的各個地區。

    職業康復  德國職業康復的一個特點是在醫療康復進行之中即開始提供職業康復。同業公會有負責職業康復的專門人員,在工傷發生之后立即同工傷人員及其家屬保持聯系,同工傷人員及負責醫療的醫生制定康復計劃以及需要進行的鍛煉活動,以便于工傷人員重返工作崗位。同業公會還幫助那些不能完全恢復過去勞動能力的人尋找合適的工作。職業康復包括采用職業培訓的措施,讓受傷害人員參與職業培訓包括轉業培訓,學習一門全新的職業。同業公會提供再培訓場所和費用。提供受傷害人員及家庭在再培訓期間的生活補貼。目前,職業康復基地已成為德國社會保障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康復  德國將有利于工傷殘疾人員重新恢復其社會生活的措施稱之為社會康復措施。包括由同業公會出資改建工傷殘疾人員的房屋及汽車,以及提供參加殘疾人體育運動的路費補助等等。在德國,沒有單純的療養過程,目的在于節省費用和促進勞動力盡快返回工作崗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保險研究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湘阴县| 青龙| 壤塘县| 南宫市| 迁安市| 介休市| 凤冈县| 秦安县| 弋阳县| 黔西县| 巫溪县| 佛山市| 阿瓦提县| 十堰市| 关岭| 永吉县| 台中县| 本溪| 博兴县| 平罗县| 宁国市| 楚雄市| 大化| 关岭| 电白县| 宜兰县| 孝义市| 义乌市| 苍溪县| 精河县| 萍乡市| 阳新县| 遂溪县| 崇阳县| 达拉特旗| 肥乡县| 曲麻莱县| 综艺| 依兰县|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