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兩會期間,安全話題一直位居熱點前列,社會各界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關專家認為,200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有諸多進步,同時面臨著10大考驗,重特大礦難不斷發生,安全生產備受關注就是其中之一。
3月7日下午,新上任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做客新華網,在兩個半小時的訪談時間里,就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煤礦事故蔓延的根源與對策等熱點話題,與主持人和網民在線交流,并對總局工作的總體構思,以“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責任、安全技術、安全投入”這安全生產“五要素”如何貫穿其中做了深入的闡述。現摘編如下。
升格總局責任重大 安全生產務須五個要素到位
[主持人]:今年2月28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突然升格為總局,您的身份也成為剛剛升格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局長。能不能向網民介紹一下您臨危受命的感受。
[李毅中]: 現在所從事的安全工作,是更具挑戰性,更具探索性,更具風險性的工作。過去長期在石化企業工作,30多年來也經歷過處理過一些生產事故,親手抬過罹難職工的尸體,到過受難者家庭慰問,心情也很沉重。為了使這樣的災難和悲劇不再重復發生,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我覺得國家局升格總局的意義在于政府提高了安全生產監管的權威性。作為安全生產監管部門,不僅檢查企業,更重要的是檢查地方政府,檢查行業主管部門,檢查出資人機構,檢查它們是不是履行了安全監督的職責。升格增強了政府在安全執法方面的權威性,是加強安全生產的重大措施。
升格以后,總局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站在國家的位置上審視全國安全生產的大格局。我想,總局第一是要建立健全以《安全生產法》為中心的各種配套的法規、條例、規章、制度,形成一個全社會的安全生產、安全監管的法規法律體系,然后用這個體系去規范政府,規范企業,規范職工,規范公民的行為。第二,嚴格執法。我講一句土話,搞安全生產要六親不認,要公正執法、嚴格執法、廉潔執法。我們嚴格要求,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得罪了一些地方,得罪了一些部門,但是減少了傷亡人數,這是最重要的。再一個,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企業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地方政府對它轄區內所有的企業安全要進行監督,行業主管部門要履行起行業安全監督的責任。出資人機構對出資企業的負責人要進行安全考核。總局就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不僅檢查企業,而且要檢查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出資人機構是否履行了應盡的安全監督職責。
升格以后,責任更大,必須要更好地提高自己,才能履行升格以后的職責。
[主持人]:級別升格了,職責也要升格。聽說局長您在宣布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領導班子大會上提出安全生產的“五要素”,您能向我們介紹一下這“五要素”的內容嗎?還有一個網友“本是莊戶人家”說,您任職后第一次公開亮相,就提出要重視安全文化,并視之為安全生產五要素之首。您如何理解安全文化的問題?
[李毅中]:我提出的這五個要素,第一就是安全文化。要通過大力宣傳、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全社會的安全意識,建立安全生產理念。安全文化展開來講,對不同的層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對于職工群眾來說,就是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傷害自己,同時不要被別人所傷害。對領導干部來說,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對于一個行業和企業來說,不要照搬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要結合自身情況,制定自己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原則。比如過去我在石化行業,它的特點就是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連續作業,每個人都在這個環境之中,所以我提出石化的管理原則:全員;全過程,從物資采購到產品銷售;全方位,不論你是搞技術的、搞管理的、搞生產的、搞運輸的、搞政治思想工作的;全天候,因為它是連續生產,365天,一分一秒不能間斷。我覺得這就具有石化行業的特點。同樣,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全國“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大方針下,要有你自己的文化。
平心而論,我們全社會對安全的關注和理解,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舉個小例子,比如說我們到發達國家一個工廠去參觀,不論你的職位多高,進他的廠首先要接受他的安全教育,要戴上他的安全帽,戴上他的防護眼鏡,這是很嚴格的。而且開會之前要告訴你,萬一發生火災,逃生線路是從哪個門、怎么走。我覺得這就是安全文化,這就是安全意識,而我們現在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條。
第二是安全法制。要以《安全生產法》作為核心,健全相配套的法規、規章、制度,形成全社會的安全法律體系,并用這個體系首先規范政府,然后規范企業、規范職工、規范全體公民的行為。
第三是安全責任。責任是安全的靈魂。企業是安全生產責任主體,企業的法人代表,也就是一把手,我認為要做好4件事:第一,始終把握好安全的方針、原則、政策,把握住方向,把安全放在第一的位置;第二,抓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第三,把資金用于重大隱患的治理,做到心中有數;第四,抓好“三同時”,部署工作時安全生產工作同時部署,落實工作時同時落實,檢查工作時同時檢查。這4件事必須管好。地方政府的責任、行業主管部門的責任、出資人機構的責任、安監總局的責任,都已經很清楚,必須落實。一旦出了問題,就要執行安全生產問責制,這個問責制要嚴密、科學、合理。
第四是安全技術。安全要靠技術來支撐。企業必須采用先進、可靠的技術,同時行業也要組織技術攻關,光靠企業不行。比如煤礦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瓦斯突出,一個是華北奧灰水化,都還沒有解決。石化很多事故,火災爆炸,最后找不著原因,找不到火源在什么地方,說是靜電,我們現在對它還沒有認識。前年在重慶發生的高壓、高硫化氫的天然氣井噴事故,造成那樣大的災難。這些問題光靠企業的技術不行,必須靠行業來解決。
第五個要素就是安全投入。要實現本質安全。安全要有投入、安全要有成本,這兩句話是我多年深刻的體會。
像煤炭行業,過去困難的時候,企業沒有錢,或者有錢也不舍得投到安全上,以為安全可以不要成本,這是錯誤的概念。必須有好的裝備,才能實現本質安全。可惜的是不僅煤炭行業,別的行業這種情況也很明顯,長期以來安全欠帳,存在著很多安全的隱患。隱患不除,永無寧日。不知道哪一天事故會突然降臨,而且事故一旦出現,就會接踵而來,它有規律性。怎樣解決治理隱患?各種因素,各種條件,其中一個,必須要有安全投入。籌措資金進行隱患治理,必須要下決心。第一就是企業自己。出了事故,首先是職工倒霉,職工家庭倒霉,其次就是企業倒霉。企業是安全責任主體,你自己要想方設法籌措資金。現在煤礦企業可以從每噸煤提2~10塊錢作為安全治理的基金,這是個很好的政策。如果取中間值,提5塊錢,全國去年19.5億噸煤,那就接近100億了。一年100億,兩年200億,這是很大的數字。這兩年的煤價上漲,煤礦是盈利的,一噸煤少則盈利50塊,多的更多。把5塊8塊的安全基金提出來并不影響利潤,必須提,提了以后必須用在隱患治理上。第二是政府的支持。這次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要拿出30億的基建資金用來治理隱患,實際上前兩年中央政府已經投入了59億。這30億雖然數量不大,但是中央拿了30億,地方應該相應地拿。據我了解,中國的煤炭現在的體制,屬于中央企業的只占12%,88%是地方的,中央拿30億,地方也應該拿。
在現有的體制機制下,安監總局要力圖使這五個要素到位。這五個要素的逐漸到位,就是安全狀況逐步好轉的過程。推進五個要素到位的同時,還要研究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包括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行業管理的加強等,我們也要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四大原因導致事故向國有大煤礦蔓延
[主持人]:我們都了解這一輪礦難高峰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礦難發生的主體都是國有大礦;第二,都是在全國性能源緊缺和煤炭價格快速上漲的大背景之下。這兩個特點近期同時顯現,就會讓我們多多少少對根治前景多了一份擔憂。“閑人咸人”網友談道:煤炭 安全生產工作面臨的不利局面就是“嚴不起來,落實不下去”,為什么?您認為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國家發生舉國震驚的重大礦難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李毅中]:說起煤礦,我也是和你一樣,有沉重的感覺。剛開始出事的煤礦多半是鄉鎮企業,小礦,但是從去年10月份以來,河南的大平、陜西的銅川、遼寧的阜新,開始涉及到百萬噸級的國有大煤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信號,說明事故在發展,在蔓延。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
第一,經濟超常速度發展,煤炭需求急劇增長,需求的刺激和利益的驅動使得很多礦都在超負荷、超能力生產。業內統計,去年煤炭產量19.56億噸,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億噸,還有7億噸的產量是在沒有完全安全保障的情況下生產的。所以,煤礦長期負重,超負荷開采,這是深層次原因。
第二,煤礦確實是困難的行業。到煤礦去看一看,設備老化,安全設施不到位,很多通風設備、運輸設備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據老礦工們說,這樣的陳舊設備大概占到1/3。經統計,如果要消除這些隱患,需要有505億的投入。設備有問題,從本質上就是不安全的。
第三個原因,監督管理上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在企業的層面上,重效益、輕安全,許多安全設施、安全管理、安全責任不到位。在政府的層面上,既有煤監局的垂直監管,也有地方政府的橫向監管,通過這幾起事故來看,監管責任還不到位。
第四個原因就是煤礦系統的職工隊伍有了很大的變化,90%以上的煤礦缺少煤礦科技安全管理人員。比如說最近發生礦難的陜西銅川,據說11年沒有進大學生了。遼寧的阜新6年沒有進大學生了。有了技術,加強了管理,才能把煤采出來,沒有進科技人員,大量中青年科技人員流失,這樣下去怎么行?據說有些地方井下工人、農民工,也沒有經過培訓就下去了,這是一個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
我覺得主要是這四個問題。從客觀來看,我們國家的煤炭資源很豐富,但是95%以上都是井工礦,不是露天煤礦,而且據統計,46%是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的,采煤的條件比較困難。當然這是客觀原因,主要還是前面的這四條原因造成了礦難近一段時間多發,我們就要針對這些問題來想我們的措施。
至于說“嚴不起來,落實不下去”的問題,根據我多年的想法和體會,嚴格不起來是對領導人講的,就在企業領導這個層面。領導人往往有3個主義:好人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好人主義就是不管,不敢管,怕得罪人;官僚主義就是不深入基層,整天坐在辦公室,不到第一線去;形式主義,檢查也不少,制度也不少,他不落實,所以就嚴格不起來。為什么落實不下去?從職工的層面上看,就是老毛病、壞習慣作祟,不是嚴格地按規章制度去辦事,而是按他自己過去的一套經驗操作,可能操作了99次不出問題,到第100次出問題了。
安全生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持人]:我們現在強調構建和諧社會,企業安全、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怎樣能形成良性循環?
[李毅中]:安全是兩個沉重的字,安全生產是沉重的話題。企業追求效益的最佳化,合情合理,天經地義,但經濟效益必須是以安全生產作為前提和基礎的。試想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事故不斷,災難不斷,不能保持平穩、連續的生產,職工情緒波動,怎么能談得上經濟效益?搞好安全生產,也是職工的期盼,“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這是發自企業全體員工內心的希望。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工業是基礎,只有實現了安全生產,才能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地發展。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重大的決策。和諧社會的含義包括了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6個科學內涵。
我們必須是在法制的前提下,必須是在全社會關注、參與的前提之下,才能實現安全生產。而只有實現了安全生產,職工的安全健康才有保障,家庭才能平安幸福,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安定和諧。可以說安全生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