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煤業集團周源山煤礦高級工程師周向志
攻克一道道難關,他推廣采用柔性掩護支架采煤法,增加回收產值1.5億元,填補了湖南省煤炭系統該領域空白。
致力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和經濟發展。他所在的企業實現連續三年增產增利三級跳,各項經濟指標躋身于全省煤炭行業前列。
傾心安全生產,他嚴抓細管,安全質量達I級。近三年,礦先后被授予集團公司安全質標先進單位、全省煤炭系統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全國依法安全生產先進煤礦殊榮。
潛心鉆研,學有所成,他撰寫的《軟巖巷道變形機理分析及主要對策》、《煤巷錨桿支護探討》分別在《煤炭開采》和《中國煤炭》雜志上發表;還參與編寫了《煤礦工人崗位安全技術培訓教材》一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礦級領導,他與同事們一道摘取了全國雙十佳煤礦、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的光榮稱號。
他就是湖南省煤業集團有限公司周源山煤礦副礦長、總工程師周向志同志。
一、扎根煤海,矢志不渝 1989年他從湘潭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畢業來礦后,一心撲在事業上,十八年如一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嘔心瀝血不言悔。他不為名利所動搖,多次放棄調動機會,把根深深扎在煤海,是礦山建設忠誠的守望者。十八年來,他一直工作在最基層,朝乾夕惕,任勞任怨,經常深入現場,深入井下一線,月均下井16天,把技術帶到地層深處,帶到回采工作面,帶到掘進當頭,把問題和困難解決在井下,解決在生產現場。十八年來,由他主持和獨立完成的各種科技項目達一百余個,為周源山煤礦發展和振興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是愛崗敬業、崗位成才的典型代表。
二、科技創新,施展才華
1、以人為本,打造煤礦安全長效機制 他在企業分管安全和技術工作。在安全管理方面,他積極探索安全管理新途徑,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安全工作的全面創新。2004年來,該礦隨著用工機制的變化,農協工逐步成為采掘一線的主力軍,部分員工安全素質不高,安全意識不強,自主保安意識差,不能確保人人、時時、處處安全。他擔任安全礦長第一件事就是嚴細安全管理。一是確立“以人為本”,以質量標準化為基礎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工作理念。主持制定和完善了安全長效機制的18個安全管理辦法,修改完善了“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安全生產技術管理制度”等,并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全員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和安監人員聯責聯酬制,讓個人收入與安全效果掛鉤。二是強化安全責任落實。他在全礦管理人員中實行“五長三員”安全責任到位和重大事故責任追究制,要求嚴把現場安全教育、安全確認、安全巡視、安全隱患整改“四關”。狠抓“三違”隱患治理和“一通三防”整治及高瓦斯區域集中治理,確保了現場安全管理到位。三是著力推行全員安全教育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他在職工安全教育培訓方面,日常教育堅持“一日一專題,一周一案例,一旬一考問,一月一考試,一季一評比”,系統培訓做到“培訓師資、培訓教材、組織教學、考試、閱卷評分”六統一,輔之相應的考核辦法,員工的安全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技能得到提高,效果十分明顯。四是夯實安全基礎。他持之以恒倡導安全質量評估,組織編制了《安全文化手冊》,制定質量標準化獎罰考核辦法,堅持定期召開質量評比專題會,開展最佳“工程評議及掛牌”活動,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勤檢查、嚴考核,以點帶面,全面提高礦井質量標準化水平,提高全員安全質量意識,使該礦質量標準化工作一年一個新臺階。在去年的質量標準化檢查中,被確認為湖南省煤炭系統樣板礦井。他積極倡導安全普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做到隱患排查不留死角,并組織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整治活動,使該礦的安全生產環境得到改善。由于他在安全管理上,大膽創新管理,不斷消除了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環境的不安全狀態,有效地提高了該礦現場安全管理水平,規范了職工的安全行為,使全礦職工逐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行為轉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打造具有煤礦特色的周源山煤礦安全長效機制,實現了安全效益雙贏。
2、強化技術管理,提高科技隊伍素質 在技術管理方面,他把營造“智力群體”作為提高科技隊伍素質的重要內容來抓,在全礦開通三條人才成長通道,讓管理型、實干型、智商型人才充分涌流。一是健全科技制度,規范科技管理。在他的帶領主持下,制定了該礦《生產技術管理制度》等12個科技管理制度,健全了《科技人員業績考核辦法》和《技術管理百分考評辦法》形成了該礦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二是開展技術交流,促進科技工作。他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努力學習,不斷交流,組織開展“采掘作業規程、措施評比”、“煤質分倉分運方案征集”、“礦井通風系統改造方案評優”、“33采區設計競賽”和“職工技術培訓教案評比”等活動,還主講了一期“電腦繪圖”培訓班。在全礦科技人員中開展論文征集與公開交流活動,一些科技人員撰寫的學術論文分別在《資煤科技》、《礦山機械》、《中國煤炭企業管理》、《中國煤炭》雜志上發表。兩年來,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30多篇。三是強化科技培訓,提高隊伍素質。他結合生產需要,選派科技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諸如調研“大坡度采煤”、“三下”采煤,掘進支護新技術等,不斷引進外地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為該礦生產服務。他主持科技人員編寫了《采、掘、機、運、通、洗煤各工種崗位操作規程》、《職工安全知識手冊》、《煤礦安全規程釋義》等教材,并對員工進行全員培訓和定期輪訓。對“五長三員”(礦長、區長、科長、隊長、值班長、安監員、群安員、青安員)、特殊工種、新工人進行勞動技能培訓,使員工的安全生產技能普遍得到提高。他還主持全礦技術比武活動,開展了三屆職工技術比武運動會和崗位練兵。去年該礦有38個工種,1700多人參加了技術比武活動,涌現出了一批“采掘能手、機電大王、測量高手和通風能人”,同時與湖南科技大學聯合辦學,設立了“采礦學員函授大專班,有55名青年生產骨干參加學習,今年上半年全部畢業,成為礦一支科技后備力量。去年,他建議礦從采礦大專班學員中選聘七人擔任采掘、機電、通風、地測技術員,讓他們逐步擔負重任,發揮作用。四是夯實科技基礎,規范科技工作。他堅持每月召開一次技術負責人碰頭會,及一次采掘接替、頂板管理、一通三防、機電運輸專題會。每季主持召開一次技術工作總結會,使該礦科技工作做到了月初有計劃,月中有檢查,月末有考評。每兩年召開一次全礦性的科技大會,對科技成果給予獎勵,對科技工作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給予表彰,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對全礦工程技術人員實行科技項目責任制,進行百分考核,每半年一次,獎罰兌現,年底進行綜合測評,使該礦科技管理步入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3、開展科技攻關,嘔心瀝血為事業 他圍繞礦安全生產中心,一心撲在工作上,嘔心瀝血為事業,積極組織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一是優化生產要素布局,合理節約井巷。他組織科技人員根據礦井開采延伸,地質構造復雜,煤層賦存狀態不穩定,采后補掘工程多的實際,優化生產要素布局和施工方案。如143采區設計的優化不僅使整個運輸系統方便、簡捷、順暢,還減少了巖巷施工工程量近100米,使采區運輸系統減少一部皮帶設備,降低了運輸成本,直接節約巷道施工成本10萬元。又如3116工作面井巷工程優化設計后,少掘巷道460米,節約費用18萬元。二是進行快速掘進,提高單進水平。他采用“定向施工”等方式重點抓了2214、2232、3116工作面快速掘進工程。3116運道和回風巷、2214中巷月單進達150米,工程質量優良品率達60%,確保了3116、2214和2232工作面按期投產。三是開展采煤方法研究和特殊煤層開采科技攻關。如該礦急傾斜煤層開采,他組織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通過深入調研,周密論證,采用柔性掩護支架采煤法。該采煤法組織實施后,產優煤2.6萬噸,增加了優質煤儲量38萬噸,增加回收產值1.5億元,填補了集團公司乃至全省煤炭系統該領域空白。為今后開采類似條件煤層探索出了成功的途徑,積累了經驗。四是改革支護形式,降低生產成本。在掘進支護上,他主張采用“樹脂錨桿+錨索+網(梯子梁)+噴漿”聯合支護。在21反倉皮帶改擴刷工程、244回風上山和22—500貫穿石門巷道采用錨網梁聯合支護后,大大降低了掘進成本,節約57萬元,且一次成巷。他主持完成的“掘進巷道支護改革研究”獲礦科技成果一等獎,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支護存在的巷道變形嚴重,二次支護頻繁,維護費用高,支護工藝落后,勞動強度大,掘進單進水平低等問題。該項目的實施,平均單進由原來的62米/頭.月提高到79米/頭.月,材料成本下降216元/米,安全環境得到了改善。對回采支護,他打破原來固定的支護參數,經過嚴格的理論計算和現場檢驗,(改變參數后礦壓顯現觀測),根據不同煤層不同的圍巖條件,設計出不同的參數,該項目實施后,工作面單產提高了40%,材料消耗下降了30%,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為該礦產量的穩步增加、效益的年年攀升發揮了積極作用。五是“三下”采煤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他帶領礦科技人員在中國礦大和唐山煤科院的協助下,對2135、2115工作面進行“三下”采煤試驗,定期對相應的地表進行“三下”采煤巖移觀測,并制定31采區“三下”開采方案,在3113和3116工作面開采后,又編制了《22、24采區“三下”采煤方案》,利用新開發的“軟件”,對地面預計變形進行計算。該項目實施后,使該礦井資源回收率由原來的42%,提高到65%以上,全礦可多回收煤炭160萬噸,增大了優質煤開采比例,延長了礦井服務年限,相應的萬噸掘進率降低15%,節約了生產成本,緩和了采掘接替,確保了正常生產。
三、殫精竭慮,崗位奉獻 他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組織科技人員不斷進行礦井系統改造,提高礦井裝備能力,預防和控制事故發生。不斷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加快礦井設備更新升級。
1、完善生產系統,提高工作效率。他針對該礦部分機電運輸提升設備陳舊老化,事故多、效率低、安全設施不完善問題,建議加大礦井技術改造力度。一是主付井電控改造運行效率提高。他先后主持對主井、新、老付井絞車電控及信號系統技術改造,提高了該系統的安全可靠性,事故幾乎接近零。僅主井PLC電控改造一項,每年就可為該礦節約維護費10萬元以上,絞車運行效率也大大提高。二是礦井運輸系統改造效果好。他針對該礦運輸環節多、復雜難控等問題,進行運輸系統的技術改造。諸如:主井更換提升鋼絲繩裝置的改進、主井底裝載系統全過程的監控和自動化改造、新付井安全門閉鎖裝置和液壓緩沖導向裝置的改進、掘進煤地面篩分系統的改造、壓風機、矸子山絞車變頻節能裝置改造,壓風機冷器的改造和40T減速器防漏油技術、矸子山排矸系統的改造等,減少了機電事故,優化了生產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確保了運輸環節暢通和安全生產。三是進行了通風系統改造論證與設計。他為完善礦井通風系統,組織科技人員,對礦井通風系統進行了論證設計,拿出方案實施后,井下環境溫度降低5—8度,工人作業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2、進行小改小革,實行自主創新。他針對井下大小絞車道事故多發原因,組織技術人員大膽進行技術革新,開展小改小革活動。一是對運輸絞車進行小改小革。先后對“采區絞車速度保護”進行革新,應用了泄漏通訊系統,研制了簡易道岔,改造了小絞車底座和小絞車道地檔,改進了小電機車熔斷器和小電車靠背輪彈性膠圈。二是生產系統小改小革效果明顯。他在掘進當頭回采面推廣“前探梁”和防倒器,對老付井安全門革新,壓風機綜保系統的改進,采用編織帶裝矸充填空幫空頂,氣腿式鑿巖機供風、供水管路的改進等。這些小改小革項目,投入小,見效快,作用大。對預防事故,降低材料消耗,提高勞動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引進先進技術,提升裝備水平。一是進行采掘設備升級。他認為,礦在加大陳舊設備更新改造的同時,要對礦井采掘、機電、運輸等主要生產設備進行技術升級。引進了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提高了采掘機械化程度,礦井安全生產得到了保障。二是推廣使用先進工藝和設備。他建議礦先后引進安全信息監測與管理系統,井下人員定位跟蹤系統,生產環境監測系統,深部開采降溫系統,新副井新型自動平衡裝置,新建井下防塵滅火系統、工業監視系統、新型噴漿機等,推廣了便攜式瓦斯自動檢測報警系統。近兩年該礦投入科技資金392萬元,安全投入2118萬元,完成科技項目48個,新增設備152臺,已裝備4個工作面,13個掘進頭,礦井采掘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78.5%和98%以上,礦井綜合抗災防災能力明顯增強。
作為安全礦長和總工程師的他,在管理和技術崗位上創新管理,奮發進取,兢兢業業、扎扎實實工作,組織和帶領該礦科技人員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用自已的心血和智慧促進了該礦經濟的發展。2004年該礦產煤601968噸,超計劃61968噸,實現利潤3081萬元,增利1018萬元,職工年人均收入達15361.93元;2005年產煤580999噸,超計劃50999噸,實現利潤4450萬元,增利2150萬元,職工年人均收入22436.72元,比上年人平收入增加7074.79元,實現安全生產,百萬噸無死亡,礦井質量達I級,2006年各項經濟指標躋身于全省煤炭行業前列。今年1---5月實際產煤242426噸、比計劃超產17226噸,安全質量達I級。近三年,礦先后被授予集團公司安全質標先進單位、全省煤炭系統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省“文明單位”、全國依法安全生產先進煤礦、全國雙十佳煤礦、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殊榮。
一位詩人曾這樣寫道,“煤礦工人是礦山之魂,深入地層,采掘光明,把生命與情感融進煤海,奉獻人間”。周向志這位煤礦科技的領頭人,就是這樣把自已的情與愛傾注給了他所追求的事業和他的企業,譜寫了一曲煤礦“科技之花”的動人樂章。也在他的人生履歷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
1999年度,他被評為集團公司科技先進個人;
2000年度,他被評為集團公司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1年度,他被評為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
2002年度,他被評為集團公司“科技拔尖人才”;
2005年度,他被評為湖南省企業科技人員“講理想、比貢獻”先進個人;
2006年度,他被評為湖南省郴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