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安全以人為本 跟上科學發展觀
2005-12-21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意識與物質的集合體,看不見的是抽象的意識,看得見是物質的損失;安全之于人類就像生命離不開空氣。我們看不見空氣,但是它確實存在著,維系著我們的生命,這就是安全意識;當安全以我們看得見的形態出現的時候,那就是人、財、物的損失,這就是安全事故(物質)。
安全不只是抽象的意識,它應該是附著于人類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應該是安全意識、安全成本、安全設計、安全流程、安全操作、安全保險、安全管理、安全監督、安全法規……等等的集于一身的科學體系。
我們往往只注重生產,只在提高生產效率上不遺余力鉆研高科技,卻忽視了安全也需要成本的投入,也需要科學的安全設計。我們過于重視安全意識卻容易忽略安全設計。我認為這可能與官僚作風分不開,領導們總是責怪工人操作不當,卻不仔細分析工人不當操作的原因。
黑龍江七臺河“11·27”發生煤塵爆炸,記者問受傷礦工沖水降塵了嗎?礦工回答:“沒有”。為什么礦工不沖水降塵?我認為是由于安全設備沒與生產設備捆綁,安全設備落后于生產設備的緣故。前幾天筆者在電視看到礦工是如何沖水降塵的,搞生產的一邊是先進的、高科技的挖煤機和傳送帶,搞安全的一邊是礦工曲著腿,雙手舉者冰冷的鋁管子向挖煤機與煤礦接觸面沖水。我記得小的時侯有人告訴我監獄懲罰犯人就是讓他半蹲、手平舉,因為人長期保持這樣的姿勢是最累的。這與礦工的工作狀態是非常相似。人哪能跟機器拼哪,這種姿勢人很快就疲勞了,我想這可能是礦工忽視安全的原因。為什么設計挖煤機的時候沒有考慮同時設計安全的沖水設備呢?我想是因為技術和成本雙提高,致使追逐暴利的生產廠家與買主都不愿意為安全掏錢的緣故。在黑礦主眼里勞動力是最不值錢的,安全的問題還是讓礦工自求多福吧。大夏天,當工人穿著厚重的勞保服汗流浹背工作的時候,領導告訴你一年四季必須穿這種的勞保服,因為這是安全的,是對你的善意保護;炎熱的工作環境穿著厚重的勞保服對工人來說,則是沉重的包袱。為什么領導不考慮設計一種既能輕便透氣又能防護的勞保服呢難道是因為領導沒有長期穿過這種厚重的勞保服就不了解嗎?!?安全產品不能像使用AO史密斯熱水器一樣,用了半個世紀,到了現在老少三代還在用它。
因此,國家應該對于生產設備尤其是高危行業的生產設備進行安全評測,找出事故原因,組織人力對于高危行業的生產設備進行安全性的科研設計,制定強制性標準,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并建立監察機制,在安全記錄上標明檢查人,利于追究責任人。過去中國工業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因此很多國企小化工廠、小煉油廠都建在居民區附近,現在工業大發展,小化工廠擴建為大化工廠、小煉油廠擴建為大煉油廠,并新增了氫氣罐等高危物,小污染變為大污染,成為附近居民的隱形殺手(癌癥頻生),以及未來的隱患(身邊的氫彈),即使這些廠子經過改造但由于生產工藝陳舊致使效果不明顯,依然帶病生產,檢查團來了就停產檢修,檢查團走了就又開工釋放毒氣,國家應該治理這個問題,不能惡性循環,不能心慈手軟,著眼與未來,該關的關,該遷的遷,該淘汰重建的就淘汰重建。
我們必須要清楚安全是要成本的,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死民傷財。國家主席胡錦濤強調,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不只是針對于生產也包括安全。要想確保安全就需要以人為本,需要人性化的、科學的安全設計。我們應該記得以前開計算機時必須先開顯示器電源再開主機電源,否則會燒計算機主機,這就是當時的安全操作規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難題解決了,先開哪個電源無所謂,這就是安全促科技,科技促安全的良性循環。因此,安全操作規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死規定,而是需要人發揮主觀能動性依靠科技來打破的。
我們在對設備進行研發時要注意加進糾錯、容錯安全程序設計,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讓安全以人為本跟上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