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所從事的各種生產活動,總是在由人、機器設備、作業及環境條件等要素條件構成的一個有機綜合體,即所謂的人—機—環境系統中進行的。在這一系統中,人是勞動的主體,是系統構成的主導因素。由于種種原因,人在作業中會產生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常有所謂“不注意安全”的行為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重大操作失誤,從而導致人—機—環境系統發生故障或釀成重大事故。顯然,“不注意現象”與事故預防關系密切。《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1986)將它列為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為了有效控制風險,預防事故的發生,必須對這一現象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以便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
一、“不注意現象”與生產事故的關系
從許多事故案例看,事故似乎是由于作業者的不注意因素引起的。在事故分析中,也常把事故原因歸結為作業者思想麻痹、注意力分散等。例如:
1、 某電業局輸電工區在線路檢修時,由于附近剛好有一工地正在舉行開工典禮,十分熱鬧,檢修人員思想不集中,誤蹬平行架設的帶電線路,造成觸電,嚴重燒傷。
2、 某市舊城區改造工程工地, 由于夜間施工作業場所照明不足,施工人員沒有注意到現場周圍土體松弛脫落的現象而未及時采取防患措施,結果發生基坑邊坡塌方,導致施工工人被壓死亡。
3、 礦井生產,作業環境惡劣,冒頂事故發生率極高,是礦井安全生產的重點,本應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而某煤礦井下工人,在到達工作面后,急于生產出煤,完全沒有注意到作業點周圍煤層底板已經脫落,結果在出煤過程中被脫落下滑的底版砸中身亡。
有關的案例屢見不鮮,而且,相同類型的事故一再重復發生,造成嚴重的生產事故。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造成事故的原因全部或大部歸咎于作業人員的“不注意”。因為,人們在正常情況下決不會故意制造事故,同樣也不會有意識地造成不注意。如果說,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倒不如說不注意現象是某種原因的結果。因此,研究不注意現象的產生及其特點,排除造成不注意現象的條件,對事故的預防是非常必要的。
二、“不注意現象”的分析
“不注意現象”的心理特征屬于事故預防心理學中人的因素研究范疇。人機工程學認為,不注意現象不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作為一種心理過程,不注意不是一種獨立的過程,它與注意在心理狀態上是同時存在的,是“注意—不注意—注意”心理反應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兩者在時間上不同步。從信息接收的角度看,人的感覺器官一旦接收到新的注意信息后,便會迅速的從原來的注意方向轉向另一方向上去,并保持對這一信息的注意,這是一種復雜的選擇反應的結果。同樣,人機工程學認為,引起不注意現象產生的基本因素是將作業人員卷入事故的環境和操作對象(如前例所示)。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最大心理隱患,是產生事故人為的原因。這些因素包括了作業者所面對的客觀因素與作業者本身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內在因素。
就外部因素是引起事故的客觀原因而言,它至少包括了如下幾個方面:
1、 不良的物理環境因素。它是致使人體疲勞,引起注意分散,意識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施工工地夜間照明不足,礦井不良的微氣候環境(包括空氣的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等)對人體造成的影響,經常使作業人員不能很好保持注意力和正常操作,容易發生事故。
2、 強烈的無關刺激對注意的干擾。由于注意與不注意同時存在的特點,因此,當外部的無關刺激達到一定的強度,便會引起作業人員的“無意注意”,并從注意對象移開而造成事故。如前例,作業地點的強噪聲等因素干擾作業人員導致作業人員觸電事故發生。我們可以從人的因素出發,改善工作環境的不利因素,如將氣溫、照明、噪聲和工作與休息時間等控制在適當水平,使人能夠在精力充沛、集中的條件下工作。
3、作業規程設計不合理或做了重大改變而造成的意識混亂。人們長期從事某項工作會形成所謂的“作業習慣定型”,違反這種習慣定型會使人的操作不熟練,失誤率升高。因此,當采用新的規程,新的技術設備時,應當對作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使操作人員形成新的習慣定型。防止由于程序改變,工藝技術改進或變化,使操作人員習慣定型的不適應,造成不注意,引起操作失誤。
造成不注意現象產生的內在原因,是指那些由于人體情緒和生物節律等生理和心理因素構成的原因,這些原因大體可分為三類:
(1)意識中斷及所謂“異常意識”狀態。人在入睡被催眠或入睡時的做夢,都屬于“異常意識”狀態。處于這種狀態時,人的大腦的高級意識活動(如對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對行為目的的預見性、主觀能動性等意識活動)被抑制。作業人員服用了某些藥物、毒品,患某些疾病都可能引起意識中斷,使作業人員行為失常,釀成事故。
(2)注意的起伏和分散。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機制看,人的注意力都不可能長期保持高度意識狀態,而是間歇地加強或減弱,呈周期性變化。因此,越是高度緊張,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其持續時間不宜過長,應合理安排勞動時間,防止作業人員過度疲勞。因為注意力減弱期間,容易向不注意轉移造成思想麻痹,導致事故發生,是意識水平低下的表現。
(3)生物節律的影響。研究表明,每個人的生命活動,從出生之日起均受到體力、情緒和智力循環的影響。在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循環的生物節律臨界日期內,發生事故的概率最大,兩種或三種節律的臨界日期重合時,事故發生的概率會更高。上海鐵合金廠安技科把多年來所發生的105個工傷事故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事故中有67例,當事人的生物節律處于低潮或臨界期,占總事故數的63.8%,這種理論在國內外實踐中均已收到成功應用的實效。因此,考慮人的生理生物節律,對于科學地安排生產作業,保持作業人員的注意力是有益的。
三、“不注意現象”的對策措施
顯然,要完全防止發生不注意,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人機工程學對事故的分析一般傾向于追究客觀環境條件,尤其是傾向于追究機械設備設計方面的原因。其基本觀點是:容易發生事故的條件比容易發生事故的人為因素更容易檢測、評估和改變。只要工作條件和機械設備條件的設計符合人機工程學要求,就可以有效控制風險,避免事故的發生。而在人—機—環境的復雜系統中,據統計,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約占80%,人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也應對人的因素采取措施。
我們可以對引起不注意現象的外在和內在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針對人—機影響的相互作用界面,應用人機工程學技術,設法改進設備、作業環境和操作規程,甚至改變整個生產系統的設計;加強對危險區域的保護措施,消除作業場所潛在的不安全因素,使其適合人員作業的特點,減少和預防事故的發生。此外,我們也可以改進對職業人員的選拔方法,通過選拔,錄用具備特定生產作業所要求的個性特征和技能的合格人員,從而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我們還可以應用人員培訓和激勵技術于預防事故之中。這是因為在選拔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的真正或直接符合選拔標準的人員畢竟是少數,因而所執行的人員選擇標準往往會隨之降低。所以,必須進行職業教育培訓,以提高作業人員的操作技能,訓練其對緊急或意外情況做出正確反應的能力。特別,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避免與行業工作有關的禁忌行為,能減少外來不良刺激;遵章守紀,執著敬業的心理素質也是抑制“無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進行正常性的安全宣傳教育,使人們提高警惕,加強注意,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也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事故預防涉及對人的管理,要實現人—機—環境系統的協調優化,必須研究人的心理特點和行為表現規律,并可把生物節律等現代安全理念應用于安全生產活動中。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安全必須從警覺抓起
下一篇:科技興安,構筑企業堅實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