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2月17日20時10分,江蘇省南京市某硫鐵礦井下炸藥庫因違章吸煙引燃炸藥庫造成人員氮氧化物中毒,死亡7人,重度中毒2人,輕度中毒66人。
1、事故經過:
17日20時10分,某硫鐵礦的1名倉庫管理員在井下炸藥庫內違章吸煙,并將未熄滅的煙蒂丟在庫內,導致明火引燃了庫內存放的炸藥和導火索。炸藥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氣體順著運輸巷道、盲斜井擴散到作業面,使正在井下作業的57人中毒。其中7人中毒過重死亡,2人嚴重中毒。在搶救中毒人員過程中,又有18人輕度中毒。
2、事故原因分析
(1)倉庫管理員違反公安部頒布的有關規定,在井下炸藥庫內吸煙,并將未熄滅的煙蒂扔在庫房內,而引燃炸藥。
(2)該井下炸藥庫不符合化工部頒發的有關規定,將通向4號井的回流風道采用木板、油毛氈等隔成的一個長7.3米、寬2米,高1.8米的庫房。
(3)倉庫管理人員違反化工部頒發的有關規定,在第1、2間庫房的木架上堆放著743千克2號巖石硝銨炸藥,地面上倒放著20余包3千克的硝銨炸藥,在第3庫房內堆放有1000余米導火索和1032只雷管。
(4)倉庫管理人員違反公安部頒布的有關規定,在第1、2間庫房存放炸藥的木架下,堆放著包裝紙、棉紗、麻紗、零散導火索及黑色炸藥。
(5)該炸藥庫的通風不符合化工部頒發的有關規定,無獨立的排風系統,致有毒煙霧被位于3號井的75千瓦離心式風機吹經運輸巷、盲斜井面至作業面。
(6)參加搶救的人員違反化工部頒的有關規定,未佩戴防護用具,擴大了事故。
防止氮氧化物中毒應注意的事項:
1、改革工藝過程,盡量密閉化生產,加強通風排毒設備,使車間空氣中氮氧化物濃度在國家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以下。
2、定期檢修設備,減少跑、冒、滴、漏現象發生,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3、加強個人防護意識,如根據需要戴好送風式防毒面具等。
4、患有明顯的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肺心病及明顯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等,不宜從事有氮氧化物的場所作業。
生活中的氮氧化物:
隨著對燃燒時生成的廢氣的深入研究,專家們發現了氮氧化物(NOX)的危害性遠遠比CO更嚴重。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氮氧化物NOX主要是NO和NO2。NO為無色無臭的氣體,它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更強,對人體更容易造成缺氧。NO2為棕色氣體,可在人呼吸時到達肺的深部,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進入大氣中的上述氮氧化物與某引起碳氯化合物(其最主要的來源是汽車尾氣中未燃盡的烴類)經太陽光照射發生復雜瓜而生成“光化學煙霧”,其中含有臭氧、甲醛、丙烯醛H2C=CH-C=O等危害人體的物質嚴重時可致死。
在空氣中的燃燒過程都可產生氮氧化物,溫度愈高則生成愈多,氮氣與氧氣在高溫可化合而生成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NO可與氧氣慢慢反應而轉化為NO2。在許多國家,進入大氣中的CO,NO(以及轉化生成的NO2)的最主要來源都是汽車中的汽油燃料。早在1970年,據美國和加拿大的檢測,平均每輛汽車的行程1KM,就產生130gCO和8g氮氧化物。在美國,1970年全年進入大氣中的CO和氮氧化物(NO,NO2合計)相對總質量估計為1:0.15,但由于它們相同質量的毒性的相對嚴重程度約為1:80,所以CO與氮氧化物的相對實際毒效約為1:12,表明進入大氣中的氮氧化物的總量雖比CO的小,但危害卻大得多。
在未意識到氮氧化物毒性的嚴重程度時,曾經企圖用提高燃燒溫度來降低CO的生成量。但是溫度的提高卻提高了氮氧化物的生成量。事實上情況更糟。
目前,為降低汽車尾污染,不少國家已開始采取改用新型發動機和加裝催化轉化器的辦法,可使汽車排放的有毒廢氣大大減少。
家庭中使用燃料燃燒時也同樣要產生CO和氮氧化物,可使人發生胸悶、頭暈、乏力、呼吸系統水適等癥狀。因此,必須在燃具所在處充分通風,力求加裝一定的通風設備。
上一篇:電子廠正已烷群體職業中毒事故
下一篇:一起二氧化硫中毒事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