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標準的產生,是為了解決與生產密切相關的職業健康安全問題。標準的每個要素都包含著職業衛生管理的各個環節,企業的職業衛生工作如果能引入標準的管理模式,則職業病防治效果估計能得到很大提高。
關鍵詞: 管理標準;職業衛生;健康安全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標準是近年來為更好地解決與生產過程緊密相關的職業健康安全問題而產生、發展的。它把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系統化。其范圍涵蓋了生產活動過程中為防止各類傷亡事故(包括職業病危害)的安全管理和職業衛生管理。
標準以系統安全的思想為基礎,管理的核心是系統中導致事故的根源——危險源,強調通過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來達到控制事故的目的。這與職業衛生管理中強調職業病防治重點是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預防、控制和消除相一致。具體到標準條款要求的每個要素,則職業衛生管理工作的各步驟、環節都能得到規范、細致地開展。現舉例如下。
1 職業健康安全標準舉例
1.1 職業健康安全方針 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體現了組織開展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如包含了以人為本、關注員工健康等內容,則意味著組織已提出重視職業衛生、勞動保護的組織目標。
1.2 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 在這一過程中,危險源的定義是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那么,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義也就注定了職業活動過程中的所有職業病危害因素,都應作為危險源加以控制。至于控制力度的大小,筆者認為可如下區別對待:重大風險納入有毒、有害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Ⅲ、Ⅳ級者;次重大風險納入危害程度分級達Ⅰ、Ⅱ級者;一般可容許風險納入危害程度分級為安全作業的職業危害因素。暫不能進行崗位作業危害程度分級的,以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情況來判定,危害因素濃(強)度超標嚴重的納入重大風險控制范圍,超標情況不太嚴重的納入次重大風險,未超標的視作一般可容許風險。
1.3 法規和其他要求 職業病防治法有一系列配套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技術法規與標準。這些法規和要求既是開展職業衛生工作的依據,也是工作中需時時參照的準則。因此,標準提出組織要識別和獲得適用法規和其他要求,其目的雖只在于促進組織認識和了解所應履行的法律義務,使組織對其活動如何受到職業健康安全法規和其他要求的影響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但就職業衛生管理而言,標準的這一要素,實則是提出了工作指南。
1.4 績效測量和監視
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監測,是職業衛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標準中的反映就是對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行為要保持經常化的監測,這其中包括組織遵守法規情況的監測以及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方面的監測,對于所產生不符合的情況,組織要及時糾正,并采取預防措施。
1.5 其他 如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可由應急準備和響應實施;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可由培訓、意識和能力實施;職業衛生檔案、職業健康檔案建立、健全可由記錄和記錄管理實施等,職業衛生管理的各個方面基本都能反映到標準的各個要素之中。
2 討論
由此可見,企業在實施或準備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標準時,如果能真正做到用標準規范職業衛生管理工作;甚至在不準備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標準時,職業衛生管理能引入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標準的模式,則企業的職業衛生管理就能達到一個既有利于政府管理,又有利于自身管理的水平,并且職業病的防治效果估計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