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按人的信息處理過程及事故發生發展序列的安全信息模型。
R·安德森(Andersson)在國際勞工組織編印的《職業衛生與安全百科全書》第四版(1998年)著文《事故序列模型》中,將人、機器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在其發展中所面對的潛在危害、危險、破壞、損傷,借助一組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予以展望,并以邏輯順序列出,而后應用這一序列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是人為失誤與危險的關系,從而在加強安全管理中防止因為人失誤而導致的傷亡事故發生。
在序列模型中,第一個模型是由莎莉(Surry)1969年提出的,1983年瑞典工作環境基金會提出了一個修改的版本,并給它命名——WEF模型。此后的一個瑞典研究組又評價了這個WEF模型,并提出某些進一步的發展意見,從而產生了第三個模型——新的WEF模型。
R·安德森對這些模型逐個進行描述,并對其所作的改變和發展的原因加以評論,最后建議三個模型合并一個暫時性的模型。因此總共提出并討論相類似的四個模型。
莎莉(Surry)模型
1969年莎莉(Jean Surry)出版了《工業事故研究——人對工程的評價》一書。此書包含了對各種模型的綜述和主要用于研究事故的方法。莎莉歸納了理論和概念的框架,并將它們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
⑴多重事件鏈模型;
⑵流行病學模型;
⑶能量交換模型;
⑷行為的模型;
⑸系統模型。
她的結論是這些模型沒有與其他模型不一致的;每個模型簡單地強調了不同的方面。
因此鼓舞了她把不同的結構框架合并為一個綜合和通用的模型。她清楚地說明,只能把這個模型看作是暫時的模型,而不應視為最后的完善的模式。
按J· Surry的觀點,一個事故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描述,形成一個序列的等級體系,對體系中的每一級的問題回答可以決定某一個事件的結果是否會成為事故。Surry的模型反映出人對信息處理的原則,同時根據她的模型概念,模型包括兩組問題:危險構成和顯現危險的緊急時期。每組包括三類心理——生理成分,即對事件的察覺(感知、刺激、S;對事件的認識過程(理解、內部響應、O);以及生理行為反應(輸出,R)。每個階段,信息處理過的每個環節的人為失誤都使事件向危險方向發展。在緊急危險顯現期間,如果不能避免危險,則將產生傷亡或破壞。(圖:Surry 的模型)
第一個階段認為是在一個總的環境中,包括所有的相關環境和人的參數,在這個階段描述了潛在的致損傷的因子。假定通過個人的活動(或沒有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了危險,為了便于分析目的,由第一個總是序列構成一個“危險構成”的循環,如果對其中任何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預計的危險即將來臨。
第二個問題序列是“危險顯現循環”,一旦危險啟動后,要把危險水平與可能得到的結局連接。應注意到,隨著通過模型的不同的路徑有可能區分蓄意的(或自覺接受的)危險和未意料到的反面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