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環境基金(WEF)模型
1973年瑞典工作環境基金會建立了一個委員會,回顧在瑞典的職業事故研究狀況。該委員會提出了一個“新”模型,宣布它是將現有的行為、流行病學和系統模型綜合而成的,包括所有關于預防方面的內容,并促使其成為在這個領域內各項研究必須使用的通用工具。在其他各種模型中,參照了Surry所作的模型,但新模型在實際上和Surry的模型僅僅是為了改進的目的做了少許的修改。
中央事故機構和權威當局推薦這類科學模型并展望其前景后,這個模型僅被少數幾個設計項目所采用。然而,工作環境基金(WEF)發出的報告,很快使瑞典和斯堪的那維亞的事故研究人士對模擬試驗和理論發展感興趣,在短期內形成了幾個新的事故模型。
與Surry的“人和環境”水平相比較,WEF模型中所作的變動,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危險的概念采用“客觀危險”,而不是主觀察覺的危險。根據對安全的投資量,把客觀危險規定為一定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把提高系統對人們的差異的耐受力,作為降低危險的一種方法。
當一個人接觸到一定系統及其危險時,一個過程就開始了。危險可能由于系統的特征和個人的行為而引起。按照作者的意見最重要的問題是(在系統特性方面):通過不同種類的信號危險是如何指出的,確定危險是否臨近,取決于個人對這些信號的察覺、識別和行動。
過程的第二個序列,在原則上與Surry模型一致,是直接與事件有關,即這個事件是否會導致損傷,如果這個危險發生了,實際上能觀察到嗎?所涉及的個人能察覺到嗎?他或她能避免損傷和破壞嗎?對這類問題的回答,將說明臨危期間產生的危害結局的類型和程度。
WEF模型(圖1)有四個優點:
※ 清楚地說明了安全工作的先決條件是盡可能地在最早期階段采取行動;
※ 說明了處理干擾和臨近事故以及可導致破壞和損傷的事故的工作的重要性,實際結局對預防前景方面的意義不很重要;
※ 描述了對人的資料的處理原則;
※ 提供從研究事件結果得到的反饋信息可建立自我改正的安全系統。
新的WEF模型
在發出WEF報告的時候,一個職業事故流行病學研究正在瑞典Malmo城市進行。該研究是根據所謂“Haddon Matrix”的修改版,即采用二維法(二分法)的十字交叉表:根據事故前、事故中和事故后三個時間階段,以及流行病學關于宿主、因素(或載體/傳病媒介)以及環境的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盡管這個模型提供了很好的資料收集基礎,但研究組發現對于理解和解釋事故和損傷現象內在的因果關系的機制還是不夠的。WEF模型似乎代表了一個新的研究方法,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此決定立即對模型進行評價,通過隨機選擇了60個實際的職業性事故例子進行檢驗,這些事故是Malmo組正在進行研究的一個部分,曾作過充分地調查并形成了文件。
評價結果總結為四點:
※ 模型不是所期望的那種綜合性工具,應該把它主要看成是一個行為的模型,它指出“危險”,分析的重點集中在與危險有關的個人的行為,由此得出的關于預防的選擇方案是針對人為因素,而不是針對環境或裝備,像這樣的“危險”,幾乎在模型框架內很少被懷疑。
※ 模型在工作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技術和組織的限制,以致產生可在危險性和安全性二者的選擇方案中自由選擇的錯覺。人們發現盡管通過管理可以避開一些危險,但是某些危險實際上不是個別工人可以避開的。因此,可以認為,有時模型是不合適的,并可誤導人們去詢問工人是否知道如何避開(或選擇避開)實際上無法避開的危險[ 除非工人決定不從事任何工作——即絕對的不存在危險(后一句為譯者注)]。
※ 模型提供的方法不能洞察到重要的問題,即為什么要做某些危險性活動,以及為什么要由某個特殊的人來做,有時某些危險性的任務可以不需要完成,有時可以由其他更合適的、有非常熟練技術的人去完成。
※ 僅僅是針對單個人去分析,但許多事故發生常是兩個或更多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不過這個缺點可以克服,可將分析的結果結合起來,每個平行對象都選自前瞻性研究人群中的不同個人。
根據這些評論,模型又被Malmo研究組作了進一步發展。其最重要的革新是增加了第三個問題序列,以補充其他兩個序列(圖2)。設計這個序列是為了分析并解釋在人——機系統中作為一種固有特征的“危險”的存在和性質,并且應用了系統理論和控制技術的一般原則。
此外,從人——機器——環境相互作用去理解工作過程時,應從公司和社會水平上看到它在組織和結構上的關系。要考慮到實際活動時需要與個人的特性和動力相聯系,而且也需要指出執行那個活動的個人。
圖2: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