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概念在 20世紀80年代由國際核安全領域的專家提出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被全世界各國的安全界人士所接受并得到廣泛應用。交通運輸(包括航空、道路、鐵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礦等危險性較大的行業,甚至在軍事、醫療等領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在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少數專家、學者研究開始對安全文化進行理論探討和研究。1994年,原勞動部部長李伯勇提出:“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在他的倡導下,我國安全文化逐步興起、發展。
近幾年,通過安全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我國安全文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別是經貿委安全生產管理局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關注、支持和正確引導,安全文化建設已成為政府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進入 21世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領導更加重視和促進在安全生產宣教工作方面的理論創新、觀念創新和方法創新,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我國的安全文化建設,使全國安全文化建設領域空前活躍,出現了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社區安全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1、安全文化的定義
安全文化 ——由于人們對安全和文化理解的差異,所以對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義。安全文化寓于人類文化寶庫之中,是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并隨之得到不斷的創造、繼承和發展,是人類在生產、生活生存的實踐活動中,由人類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凝聚而成的。
2、安全文化的起源
有了人類生存就有了原始安全文化的萌發,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都是以人類的安全生產、安全生存活動為基礎的。
17世紀前,由于認知能力低下,生存方式簡樸,面對災害和疾病無能為力,對怎樣保護自己處于軟弱被動的境地;孕育了遠古安全文化。
17世紀至20世紀初,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發展,人類在生產、生存的實踐活動中學到了保護自己的經驗,開始擺脫了無知,形成了近代安全文化。
20世紀初至70年代,軍事、航空工業的發展,對工程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系統性、精確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帶動了高新技術和系統工程的發展,出現了系統安全論——綜合安全觀,形成了現代安全文化即工業安全文化。
80年代以后,宇航工業和核工業的崛起,提出了系統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要求,高危害和高風險與高科技同時產生,于是,以人為本,把人的生命與安全放在首位成為最高目標,為了保護人的身心安全與健康,設備與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必須是能超前預知的、可控的,形成了安全文化論,即廣義的安全文化。
上一篇:組織安全文化與行為的關系
下一篇:企業安全文化的發展之路之傳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