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是衡量企業素質的重要標志,事關全體員工的根本利益,事關企業的穩定與發展,事關以人為本思想的落實。安全生產是企業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更是構建和諧企業的重要內容。開展安全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把安全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使全體員工在正確的安全理念和價值觀的引導下,自覺投身到改造作業和生活條件的活動中,建立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努力創造本質安全環境,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安全文明生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一是抓好理念引領。文化的力量在于文化群體擁有一致的價值理念并遵循相同的行為準則。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價值觀和理念所決定的,一個企業的行為指向也是由企業的價值觀和理念所決定的。搞好安全生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各種安全理念滲透的結果,近幾年,峰峰集團為使“以人為本、安全為天、緊嚴細實全”安全理念入腦入心,建立了上下貫通,左右鏈接的宣傳陣地網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板報、吊掛等各種陣地進行宣傳,形成了“空中有聲音、墻上有內容,電視有畫面、報紙有消息”的全方位,全空間,多角度、多渠道的宣傳格局。各單位堅持做到“一切為了安全,一切服從安全,一切服務安全,一切優于安全,一切保證安全”,并不斷開掘、提煉、推廣、滲透適合本單位實際的安全理念,提高員工對各種安全理念的認識程度,激活廣大員工的安全思想,讓“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意識深入到每個人心中,充分體現“我要安全”的自覺性、主動性,逐步使每個人時時、處處、事事都把安全記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做到人人都能“自主管理’,“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被別人傷害”,創造一個充分體現“安全第一”的思想氛圍。
二是強化行為養成。習慣左右命運,素質決定未來。我們經常說:“看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人們認識一個企業,同樣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怎樣做。這就需要企業全體員工用自己的優秀行為在實際中體現出企業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內涵,讓社會公眾感受到本企業的優秀文化。員工在企業的成長經歷和所處環境不同,往往會形成獨具個性的行為習慣,其中有些行為習慣是安全的、科學的、規范的,有些習慣卻是不規范的、不合理的,不利于安全生產的。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個人素養的重要體現,一個群體的行為習慣是集體綜合素質的體現。如果員工的不規范行為養成習慣,就會給事故的發生造成最大的可能。所以,要大力開展安全習慣養成活動,促進員工在遵守各種安全制度措施和“6S”、“4E”崗位標準上達到行為自覺養成,確立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抓好對安全隱患的識別和排查,人人干標準活、干放心活、干安全活,從而形成遵章守紀、按章作業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是突出環境建設。人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可以影響人。在安全文化建設中,要高度重視安全環境的建設,努力推進生產作業環境的本質安全化。要在抓好井上環境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向生產一線和井下環境建設拓展延伸,不斷改善現場作業條件和工作環境,形成“人機互補、人機制約”的安全系統,達到人與物、與設備的和諧統一。物的本質安全問題是一個大課題,需要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研究,拿出具體意見,要有任務、有目標、有計劃地提出課題去攻關。近幾年,峰峰集團多數單位建立了“安全文化走廊”、安全文化園,潛移默化地培育廣大員工的安全意識;通過建立員工安全健康檔案,實行上崗證扣分和罰款“發紅包”,班隊長在作業現場提醒員工注意安全,在人員密集部位設立語言提示系統等形式,提高了員工的安全素質;建立員工“全家福”牌板,并利用班前會開展安全宣誓和安全承諾活動,激發了員工的安全覺悟;成立了家屬協管小組,組織開展多種安全慰問活動,實施親情化管理,增強了員工的安全自覺性。
四是堅持制度創新。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安全文化的建設一定要有制度保證,而在這種制度保證中要做到制度文化的創新,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理念,不斷推出適應新的形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法規”體系,是搞好安全文化建設的基礎。從根本上講,安全文化的建設,就是對各種安全制度措施落實能力的建設。對企業管理層和執行層來說,從制度入手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一個再好的安全制度,員工不執行,干部不監督,不落實,就體現不出制度的嚴肅性。執行制度要始終堅持嚴字當頭,無論是領導還是一般員工,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都要嚴格執行,對違反規章的,要不徇私情,不留情面,該處罰的處罰,決不能手軟。要以安全文化為指導,創新安全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各類安全生產規程及規章制度,制定崗位標準化作業手冊,完善危險點預控措施,加強培訓與監督工作,建立起安全生產常態管理機制和安全長效運行機制,使“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據可查,凡事有人考核”落到實處,真正形成“自己安全、他人安全、保證所有人安全”的行為規范,確保企業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