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安全文化是指企業文化的安全意識、安全目標、安全責任、安全設施、安全技術、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及其預案的演練、安全監察和各種安全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以及規章制度的總和。其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保護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它包括企業的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物質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技術文化。
當前,我國企業正處在從傳統安全管理向現代安全管理轉變的重要時期,構建安全文化可以說是當務之急。采取以下五種措施,能促使企業安全文化氛圍早日形成。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
現代安全規章制度是國家有關法規標準在企業現代安全生產中的具體體現,是統一全體員工從事現代安全生產的行為準則。作為企業員工,若對這個行為規則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或有抵觸情緒,那么這個企業的安全生產是搞不好的。因此,企業員工應自覺遵守現代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樹立“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新理念,主動提出改進安全操作規程和正確穿戴勞動防護用品,努力實現“三不傷害”。與此同時,還應建立從總公司、子公司(處、部、室)、車間(科、隊、站)到班組的“四級安全管理網絡”和“四保”(即個人保班組、班組保車間、車間保二級單位、二級單位保集團公司)體系,做到分線負責、分級管理,從而使安全管理工作走向全面、全員、全過程、全天候、標準化、法制化軌道。在落實現代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使傳統的經驗管理變為現代的安全管理;變傳統的縱向單因素安全管理變為現代技術性、經濟性,社會性、安康性、效益型的綜合安全管理;變傳統的事故管理為現代的事件分析與隱患管理(變事故型為預防型);變過去只顧經濟效益的安全輔助管理為現代的效益、環境安全與衛生的綜合效果管理;變傳統的外迫型安全指標管理為內激型的安全目標管理(變次要因素為核心因素)。一句話:構建安全文化必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培育和導入安全文化
安全工作既是企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同時又是企業的一項“天字號”工程。要順利推進這項“天字號”工程,就必須在抓好安全工作各細節的基礎上,狠抓員工隊伍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可以通過舉辦安全知識講座、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培訓、三級安全教育、安全圖片展覽、升安全旗、安全知識競賽、“安康杯”競賽、“青年安全監督崗”、開展事故應急救援演練、事故案例教育、“安全生產月”等活動,不斷提高安全意識、安全知識、風險意識、安全技能水平,真正“實現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從滯后型向超前預防型轉化(以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為依托)。在安全宣傳教育上,各單位安全第一責任人要高度重視,在有限資金中加大對安全教育的投入,運用安全生產事故案例宣講,對員工進行形象直觀教育;運用安全掛圖展示,對員工進行生動警示教育;運用安全掛圖展示,對員工進行形象直觀教育;運用《安全生產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的學習,對員工進行法律法規素質和執行力的教育;運用安全技術措施對員工進行針對性教育;運用特種人員培訓,對員工進行安全重點教育;運用安全檢查、事故隱患整改、事故處理“四不放過”績效考核,對員工進行爭優創先教育。大力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通過嚴格首要關口的安全教育,使每一位新入廠人員、轉崗員工和在冊員工在認識安全生產重要性的基礎上,既熟知公司生產特性和安全規章制度、保護自我,又能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控制危險源,堅持“預防為主”
傳統的安全管理往往用“事故隱患”來描述機(設備、設施)、物(原、材、物、料)、環(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和因素,用“三違”(違章操作、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來描述人的不安全行為,這只是一些表面現象。企業中存在的危險源才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所謂危險源是指材料、物品、系統、工藝過程、設施或工廠對人、財產或環境具有產生傷害的潛能。危險源辨識就是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統、生產過程的特征。因此,危險源辨識有兩個關鍵任務:一是辨識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二是識別可能引發事故的設備、設施、材料、系統、生產過程以及環境的特征。前者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由它確定后者的范圍,辨識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是很重要的。而控制危險源又是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做好了危險源控制,實際上就消除了主要事故隱患,從而達到“預防為主”的目的。加大對全公司危險源整治,繪制全公司危險源控制圖,也稱為“三危點”(事故危險點、事故多發點、塵毒危害點)控制。認真落實公司安全管理職能部門、二級單位、車間、班組及各崗位員工逐級責任,對“三危點”做到定點、定時、定人、定崗責任制,使員工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根據現代安全管理的理念要求,有必要實現把對“事故隱患”和“三違”的表面、局部的認識凈化到對“危險源”的本質、整體的認識上,從而實現對事故發生機理認識的重要飛躍,為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提供正確的安全管理理論基礎。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設除了關注人的知識、技能、意識、思想、觀念、態度、道德、倫理、情感等內存素質外,更重視人的行為、安全裝置、技術工藝生產設施和設備、工具、材料、環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態條件。因而可以說,安全文化是企業的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如果沒有全體員工的參與,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安全文化。有學者將安全文化概念等同于安全文化素質。如一談到事故發生原因時,就有人感嘆說:這人文化素質太低。因此,或許是因為習慣,人們總是說安全文化素質,而不說安全文化。其實,安全文化是全人類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它滲透在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并與相關文化分支進行交融。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標準、制度的每一條都是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他們的交叉、衍變和繁榮,直接關系到大眾身心安全、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為此,管理層應運用現代安全管理的方法,公布企業的安全政策業績以及存在的不足;加大宣傳與培訓力度;鼓勵全體員工參與企業的安全工作;黨、政、工、團齊抓共管;收集反饋信息,安全第一責任人必須親自抓,對安全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予以重視。總之,調動員工的安全積極性、自豪感、團隊感、責任感,提升員工的執行力,使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企業的安全離不開自身的努力。
總之,建設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是一個企業預防事故、搞好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保障。通過安全文化建設,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員工的安全文化素質,使安全成為每位員工共同的自覺行為。安全文化既是一種管理藝術,又是一種管理文化,它要求每個人日常生產、生活的習慣,讓它能滲透到安全文化生產活動中的一切方面、一切時空過程。在安全文化這種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一定能激發企業員工為安全生產、安全生活作出不同凡響的貢獻。一句話:安全是生產的靈魂,安全生產的靈魂來自安全文化。
上一篇:創新安全文化 增強安全理念
下一篇:關于對鐵路安全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