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實施,發電企業逐步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經營型的轉變。在這種形勢下,怎樣做好新時期發電企業的安全工作呢?本人認為只有不斷加快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才能實現發電企業的本質安全。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下本人對加強發電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
一、企業安全文化的內涵和作用
(一)企業安全文化的內涵
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工作在文化層面的凝練和提升,是企業安全活動創造的安全生產及勞動保護的觀念、行為、環境以及相關物態條件的總和,也就是人們自覺形成的、能夠長期堅持并自覺遵守的、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安全文化強調人在安全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強調變被動式監督管理為主動式的自主管理。
首先是表層文化,即物態的安全文化。包括生產設備的安全防護設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生產現場的本質安全化以及各種安全技術和科研成果。
其次是中介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安全工作規程、安全規章制度、運行規程、“兩票”標準化的建設,以營造一種強制力,對員工的不安全行為和危險動作給予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從而規范員工的行為。
第三是深層次的文化,即觀念文化。它包括了安全方針、安全目標、安全理念及對員工行為的安全引導,培育“三不傷害”觀念,強化“我要安全”意識。
(二)企業安全文化的作用
安全文化建設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實現企業長治久安的必經之路。企業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對促進企業的進步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導向作用。企業安全生產決策者是在一定的觀念指導和文化氣氛下進行的。它不僅取決于企業領導及領導層的觀念和作風,而且還取決于整個企業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氣氛。積極向上的、充滿活力的安全文化可為企業安全生產決策提供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健康的價值導向。
激勵作用。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可以形成職工強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驅動力。員工越能認識行為的意義,就越能產生行為的推動力。積極向上的企業安全生產精神就是一把員工自我激勵的標尺,他們通過自己對照行為,找出差距,可以產生改進工作的驅動力,同時企業內共同的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又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員工產生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起到相互激勵的作用。
凝聚作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系統管理理論告訴我們,組織起來的集體具有比分散個體大得多的力量,但是集體力量的大小又取決于該組織的凝聚力,取決于該組織內部的協調及控制能力。組織的凝聚力、協調和控制能力可以通過制度、紀律等剛性連接件產生。但制度、紀律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難以適應復雜多變及個人作業的管理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向上的共同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是一種內部粘結劑,是人們意識的一部分,通過文化這個柔性連接件,可以使員工自覺地行動,把員工凝聚到一起。
二、加強發電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意義
1、電力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要求
發電企業是提供全社會發展動力的基礎產業,今年以來,南方由于遭受雨雪冰凍災害、地震而引起的大范圍停電所帶來的影響,再次強有力的說明:電力生產的安全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電力安全生產工作一直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電力體制改革以來,各發電企業盡管在安全生產的硬件和軟件的安全保障上下了很大投入,但事故隱患依然不能杜絕,要實現企業安全生產長治久安,很多人還是心中無數,一談起安全生產,依然覺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通過對發電企業安全生產現狀的思考,使我們充分認識到:技術的措施只能實現低層次的基本安全,管理法制的措施只能實現較高層次的安全,要實現企業的本質安全,最終還在于安全文化的孕育。
2、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電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把安全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理念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這是我們對科學發展觀認識的深化。”進一步明確了安全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對于企業來說,安全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安全生產搞不好,一切工作都無從談起。
過去,我們通過“鐵面孔、鐵手腕、鐵心腸”等“三鐵”手段來抓安全。這種管理來源電力系統幾十年的管理經驗。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員工的工作已經由體力勞動轉變成腦力勞動,腦力勞動的成果完全取決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創造力。因此,現代發電企業必須借助企業安全文化來助推安全管理,激發員工的自覺性,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我會安全”,最終實現企業安全發展,以安全發展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探索實踐發電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途徑
1、充分發揮安全理念的先導作用
違章會導致事故和人身傷害人人皆知。可為什么在一些單位違章現象屢禁不止?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沒有樹立正確的安全理念。沒有先進的安全理念做指導,安全生產工作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就不可能搞好。
2、以人為本是建設安全文化的前提
安全文化的實質是“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意識和方法,因而安全文化建設首先要提倡以人為本。在企業安全管理中,員工是最積極的因素,他們不僅是被管理的對象,同時也是管理者。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看,不能忽略員工作為社會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需要,不能忽視員工在安全管理上的主觀能動作用。因此要在安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為我、為人、為企”的“三為”思想。要在管理中發揮員工的作用,體現人性化管理;要牢固樹立服務觀念,設身處地為現場著想,為施工現場、生產一線員工著想,盡力解決實際問題。堅持以人為本能夠極大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主人翁責任感,能夠使安全工作從被動變成主動,從“要我安全”變為“我要安全”、“我會安全”,從而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員工的工作質量。
3、建設安全物態文化及制度文化是建設安全文化的基礎
加強物態安全文化建設。首先要配齊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其次要完善生產設備的安全防護設施及安全設施標準化,使發電企業在生產施工現場安全設施管理上達到規范統一,為員工創造一個清晰、安全的工作環境;第三是依靠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系統本質安全化的程度。通過加強物態安全文化建設,以消除作業環境中的事故隱患,為作業環境創造安全、良好的條件,使作業環境條件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使作業者感到安全和舒適,保證整體環境的本質安全,并起到提醒作業者遵章守紀、珍惜生命,勿忘安全的作用。
建設制度文化要在完善規程制度的同時,重在落實,重在嚴格考核。否則,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紙空文,沒有效力。
4、提高員工綜合業務素質是安全文化建設的源動力
員工綜合業務素質的高低決定一個企業的質量,也能反映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高低。從電力系統發生的事故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員工技術素質低和安全知識缺乏是誘發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員工綜合業務素質,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源動力。只有提高員工的綜合業務素質,才能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自身保護能力,才能為實現企業的本質安全奠定基礎。
5、拓展活動形式是建設安全文化的重點
按照行為科學的觀點,進行安全思想教育,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外來因素的刺激,而這種刺激能起到多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教育者的興奮程度,高則強,低則弱。由此可以看出,枯燥的、單調的教育會導致麻木或者厭煩,而靈活多樣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本身就會增強教育效果。因此,拓展活動形式是建設安全文化的重點。
比如,開展安全競賽、危急事故演練活動;對違規事件召開現場會;張貼安全標語、提合理化建議;舉辦安全論文研討、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演講、事故安全展覽;建立光榮臺、違章人員曝光臺;評選最佳班組、先進個人。
總之,要拓展活動形式,努力讓員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各個感官體驗領會安全文化,真正達到“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境界。
6、加強外來施工單位和臨時用工人員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當前,外包工程及臨時工的安全管理,一直是企業安全管理的老大難問題和薄弱點,是影響企業安全生產的瓶頸所在,也是企業安全監督的重點之一。
實踐證明,要確保企業安全生產的長治久安,必須加強外包工程及臨時工安全管理工作。所以,進一步加強對外來施工單位和臨時用工人員的安全管理,是夯實企業安全生產基礎的重要環節。對外包工程施工單位安全日活動的管理,安全監察部要在安全協議中明確提出要求,督促其嚴格執行。
總之,新時期發電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想確保不走過場、務求實效,需要組織管理者與建設實施者之間上下互動,必須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循環往復,直至建立起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最終形成積極健康的安全文化。
上一篇:供電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下一篇:淺談班組安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