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樹立科學安全觀的價值基礎,是安全生產工作和企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人作為目的與作為手段的統一,以及人即企業與企業即人的統一。因此,以人為本是安全文化之基、組織和諧之源。
剖析大量事故教訓,不難看到這樣一種文化現象:在一些單位,安全的主題盡管也堅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但實際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個別現象要從規律上找原因,經常現象要從機制上找原因,普遍現象要從文化找原因。上述現象存在的機制性原因主要就是“兩張皮”,文化性原因就在于沒有真正以人為本。
“兩張皮”是社會分工與信息不對稱的必然產物。在安全生產工作中,“兩張皮”現象集中表現在從最高層領導到最基層員工存在三個倒三角形:一是安全意識遞減;二是安全水平遞減;三是制度執行力度遞減。究其原因,在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上是領導脫離群眾,上級脫離下級;表現在制度和機制上,則是知行分離。領導者,自上而下,指示層層下達,任務層層加碼;員工者,領導“要我安全”,而非“我要安全”,你說你的,我行我素。
以人為本是解決“兩張皮”問題的不二法門。就個體而言,以人為本,就是首先要真正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每一個人;其次,要真正實現、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激活人趨利避害的本能而抑制其僥幸盲目的非理性沖
動;再次,要真正實現人是出發點和落達腳點的統一,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以及自由人和組織人的統一,并進而完成從“要我安全99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轉變;再次,要真正使人成為安全生產的第一道防線,使每個人懂得并學會“三不傷害”。
為此,必須創新安全文化,徹底改變傳統的說教式、命令式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多一點心靈的呼喚和人文的關懷;必須創新安全管理機制,注重增強親和力、人性化和易簡性,把以人為本真正落實在制度上,落實在生產一線。在這方面,我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并且差距主要不在大道理而在小道理,不在抽象的理論上,而在具體的執行、細節和操作上。
就群體而言,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組織的擬人化。人的本質在于學習,人的能力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的差異上。為此,大力推進學習型企業建設,以學習型企業建設帶動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組織的系統思維能力,使組織中每一個人的思考和行動相契合,進而實現組織的思考和行動的高度協調,以及組織中各種資源的有機整合,不斷增強組織的親和力與聚合力;通過學習,不斷豐富組織安全文化的內涵,持續改善組織創新的行為,共享顯性知識,激活隱性知識,不斷增強系統自學習、自組織和自適應的能力;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組織系統化管理的能力,全面實施覆蓋規劃設計、建設施
工、運行維護等的以文化為中心的安全戰略,不斷增強系統對安全生產的動態管理和可控在控的能力,增強企業固本強基的安全素質。
只有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把安全準則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才能真正喚醒每個人的安全意識。
關鍵在實踐
文化建設本質上屬于管理范疇,而管理的實質是實踐。因此,安全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把安全準則有效地轉變為每個人經常的自覺行動。人類的實踐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既是動力又是壓力0因此,安全文化建設必須以問題為中心,以標準化為基礎,以對標糾偏為常態,以責任制為保證。
以問題為中心,就是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警鐘長鳴,防患于未然。只有堅持以問題為中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能防微杜漸,自覺做好預測、預警、預防工作;只有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目標具體,任務明確,才能增強責任意識,實現本質安全;只有堅持以問題為中心,視野寬闊,頭腦冷靜,才能自覺推進學習型企業建設,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文化素質。
以標準化為基礎,就是要扎實推進安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和網絡化。目前,國際上趨向將抽象的安全文化轉化為有實用價值的指標。標準
化既是安全文明的成果,危險辨識的依據,信息孤島的克星,有機管理的載體,更是一項長期的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過程。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健全、實用好用、優化簡化,必須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符合時代的特點和實踐的要求。當前,標準化工作的改進應以人性化為前提,以工作流程化、流程系統化、系統合理化為基礎,以工具化、信息化為實現形式,特別是要以令行禁止和類比互動為基本要求。
以對標糾偏為常態,就是要建立健全動態對標、限時整改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員工的安全培訓、日常的安全活動、定期的安全檢查、階段性的安全評價、事故的調查分析及經常性的技術監督等,應該以對標為主線,并成為動態對標的主要活動內容。對標的結果是構筑“問題庫”。“問題庫”應實現數據共享,動態管理。對其中的問題,則應標本兼治,及時解決。
以責任制為保證,就是圍繞“問題庫”的動態管理,切實分清并落實個人或組織的責任,做到界限清晰、責任單一、激勵有效、約束有力。要自上而下地完善安全監督體系,并對問題提出和督促整改負全責;自下而上地完善安全保證體系,并對問題整改的及時性和整改質量負全責。兩個體系要相得益彰,確保“問題庫”適時而準確地反映系統存在或潛在的問題,確保“問題庫”中的問題始終處于可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