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體現了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中每一個員工對安全的態度、思維方式及行動方式,是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準則的總和。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對增強企業員工的安全意識,減少生產事故和職業危害,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一個企業有很好的安全文化環境,那么,不論是決策者、管理者還是一般職工,都會在安全文化的約束下規范自己的行為。
去年底,加拿大一家鉀鹽礦的72名礦工因井下火災被困,經過各方的努力營救,一天多后,這些礦工全部獲救。這起事故能有這樣一個值得慶幸的結局絕非偶然。在這次火災事故發生前,這家鉀鹽礦已經保持了連續100萬個工時的安全生產紀錄。該企業有關負責人在宣布營救成功時,頗為驕傲地說:“安全是我們企業文化的核心。”
近兩年,我國小的礦難連續不斷,大的礦難也接二連三,礦難似乎已經成了醫治不了的“頑癥”。去年,全國煤炭產量達21.1億噸,百萬噸死亡率降到2.811,為歷年來最低水平。盡管百萬噸死亡率不斷降低,但依然是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的幾倍或幾十倍。我們不能不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國如此頻繁的礦難?
縱觀煤礦安全工作做得好的一些國家的做法,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的煤礦企業無一不把安全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相比之下,我國煤礦的安全文化建設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許多企業也提“安全生產是煤炭企業的生命線”之類的口號,但實際上,對生命的尊重并沒有擺到應有的高度上。由于勞動力供過于求,工作機會少,勞動者面對不安全的崗位別無選擇,開采的暴利和勞動力的廉價、生命的廉價,使一些煤礦主視人命如草芥。在山西的許多礦區,流傳著“煤文化就是沒文化”的笑話。礦工們稱自己是兩塊石頭夾著一塊肉,命賤!如此“沒文化”的生產氛圍,會使生產過程中出現、集聚、放大許多事故隱患。也有礦工雖然知道安全、合同、勞動防護等,但又不知道如何去爭取和保護自己的利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把生命當回事的,不僅是黑心的礦主,還有麻木的礦工本人。提升社會底層人的生命價值,是構建煤礦企業安全文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國、第四大產煤國澳大利亞的百萬噸死亡率在0.014左右,該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安全文化已經‘嵌’在澳大利亞每個業內人士的腦子里,安全保障也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中,”這是澳大利亞聯邦工業、旅游與資源部副秘書長約翰•瑞安的話。十幾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和業界一直在為打造礦業安全文化而努力。負責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的各州政府都有意識地幫助業界形成新的安全文化。如,從傳統的規范性法律約束改為強調以風險評估為主導的管理,煤炭行業協會廣泛倡導安全文化,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安全文化普查,一旦發現工作環境有不安全因素就堅決停產。如果有管理人員在決策中把盈利放在安全前面,其受到的處罰往往就會喪失自己的工作位置。在煤礦安全文化中,員工參與公司的安全監督和管理已經形成了制度。
近幾年來,我國許多大型煤炭企業也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把安全文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融人企業制度之中,加大投入力度,探尋多種形式的載體和活動,使一些煤礦的安全文化建設各具特色,打造以安全文化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已經成為許多煤炭企業的共識。我們期待,經過政府和企業不斷的努力,我們的煤炭行業也會成為最安全的行業之一,政府官員和企業負責人也可以對外宣稱:“安全是我們企業文化的核心。”
上一篇:安全企業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