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文化建設浮于形式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多數企業都開展了企業文化建設,甚至形成“文化熱”。但是,就煤礦安全文化建設開展的情況來看,許多地方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現象。盡管在各種會議中、紅頭文件上講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推行安全文化建設的意義,但現實的情形是仍有不少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形式化明顯。另外,有些企業的表層安全文化和中層安全文化建設比較到位,但沒有內化為全體員工的習慣和行為準則,企業的各種安全規章制度還一定程度地停留在紙面上或口頭上,沒有完全變成職工頭腦里的觀念,也就是說深層的企業安全文化相對薄弱。
2安全文化建設研究偏重理論,缺乏整體規劃
相關學者對煤礦企業安全文化的研究還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許多論著內容相近,有的論述僅限于表面,理性的多,可操作性不強,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生產實踐的需要。煤礦企業安全文化的研究多是煤礦一線工作者,研究基本上是經驗式的,不太注重研究過程和結論的可檢驗性。其次,煤礦安全文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大多數煤礦企業沒有設立相關的領導機構和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推行安全文化建設過于簡單,甚至等同于一般的安全教育。部分轉制礦和大多數鄉鎮煤礦并沒有將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納入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甚至個別礦井在煤礦安全文化建設方面還是個盲點。
3安全理念普遍較淡薄
理念是指導員工實現共同愿景的精神支柱和行為準則。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精髓,目的是讓所有執行制度的人都能接受它,最終形成一種人人自覺遵守的安全觀念。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煤礦職工的安全理念普遍較為淡薄,基本上處于從屬和被動“要我安全”的狀態,遵守規章制度大多是因害怕被處罰,安全第一和安全自律的意識還比較模糊。普遍持有的理念還不足以讓人們自覺地去接受和弘揚煤礦安全文化,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需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4未形成有效的評估測量體系
由于文化的“軟”特點,難以對其進行有效地評估和測量。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任務,它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安全文化評價體系,包括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集的建立、評價方法的確定、評價結果的測量等。目前國內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完善,雖然有學者建立了煤礦安全文化初步的綜合評價模型,提出了一些對煤礦安全文化的系統分析和綜合評價的定量方法,但是其可行性與操作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相比國外,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評估測量安全文化的模型和指標體系。
5偏離人本文化的本質
安全文化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是“人本文化”,它滲透在人們一切生產生活當中,并以有形或無形的渠道,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傳遞給每一名成員,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質量。而當前有不少煤礦企業重生產輕安全現象依然嚴重,尤其是一些地方小煤礦,甚至就沒有安全文化建設的意識,即使有也多體現在制度、管理、說教和口號等形式上,沒有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本質。
下一篇:安全文化建設的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