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安全月活動中,我突然想起一則寓言故事;中國古代武城有個官員叫子游,一天守墓的老人向他報告了一個情況:“鸛鳥是能預知天將下雨的鳥,它突然遷巢,莫非我們這一帶要發大水了么?”這一情況引起了子游的重視,于是趕快命令城里百姓準備船只應急。過了幾天果然有大雨,洪水暴漲,外城的小土堆已被淹沒。但雨還是下個不停。大水將要淹沒墓碑,鸛鳥新窩搖搖欲墜,鸛鳥來回鳴哀叫,不知在哪里安身。子游目睹此景嘆息道:“可悲啊!鸛鳥雖然有智慧,但可惜它沒有長遠眼光。”
鸛鳥是機靈的,它能感應到自然氣候之變而預知天要下雨。在安全生產工作中,這種機靈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對事故隱患,能及時感知,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思想麻木,對身邊的隱患毫無所知,是十分危險的。但安全生產,僅限于感知,是解決不了安全生產中的根本問題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患。象鸛鳥那樣,雖知天要下雨,但采取的措施只不過是把巢近到石碑上,這樣的措施是不可靠的。因為,一旦石碑被水淹沒,災禍能避免嗎?在安全生產工作中,一定要扎扎實實地做工作,才能長久的穩固性。鸛鳥式的感知僅是出于一種本能,而只有經驗、理性和科學,才能把握事故發生的內在規律性,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安全生產中的問題。這就需把感知與遠慮結合起來。感知是對眼前現象的一種敏感;遠慮則是一種預見。我們經常說的“青蛙現象”,便是對周圍環境的變化既無感知,又無遠慮的可悲行為,其結果只能被煮死。
在安全生產工作中,既無遠慮,又無遠慮,或只有感知,但無遠慮,由此對事故隱患喪失警覺,使隱患發展成事故的現象,是不少的。對事故的發生感到突然,想不到,一旦事故發生,才大吃一驚,來個措手不及的表現,便是發戲無感知,又無遠慮的表現。當然,僅有感知和遠慮,但卻沒有及時采取措施的行為,最終仍然免不了要受到事故的懲罰和報告。只有把感知、遠慮和準備工作的行動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是最高明的保安全、防事故的科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