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回放
2008年7月21日15時32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礦務局那讀煤礦發生特別重大透水事故,造成3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989.8萬元。那讀煤礦設計能力為3萬噸/年。1996年12月被右江礦務局兼并,1997年開始改擴建,2007年核定生產能力19萬噸。該礦礦長在事故發生前4個多月已不在崗,由礦黨委書記、常務副礦長主持工作。該礦采用雙斜井單水平開拓,安有一套KJ90安全監控系統,采用傾斜或走向長壁式全部冒落采煤法,爆破落煤。礦井周邊有廢棄小煤礦老窯積水。
2008年7月21日白班,該礦入井人數為99人。11時40分,掘進一隊在4304工作面的中間巷與第三切眼的交叉處發現水流突然增大,隨后該礦通知4301工作面及其它作業地點撤人并進行排水、觀察水情。半個小時后,出水點水量減小,已撤到安全地點的工人又返回作業地點正常作業。下午15時32分,正在4304中間巷的掘進工區副區長突然聽到‘砰、砰’兩聲巨響,接著透水事故發生。事故發生后,42人自行升井,57人被困井下。
搶險救援工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的指揮協調下,圍繞“保電、排水、通風、救援”的工作主線,緊張有序開展搶險工作,現場克服了瓦斯超標、巷道坍塌、井下積水和煤渣淤泥阻塞、搜救空間狹窄等重重困難。事發當晚20時30分,21名被困礦工陸續被成功救出;截至8月5日14時30分,36名遇難礦工遺體全部找到,救援工作結束。
二、事故原因剖析
該礦四采區4304工作面風巷第三切眼,掘進導透老空區積水,導致采掘區域被淹,造成作業人員死亡。
認真剖析還有:一是那讀煤礦和右江礦務局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違反《煤礦安全規程》組織生產,安全生產和現場管理混亂,沒有認真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該礦在4304工作面違規開掘3個切眼,沒有實施探水措施,前兩個切眼掘進都因透水而停止施工,隨后又在距第一個切眼30米處重開切眼,在發現透水征兆的情況下,未按規定撤出受威脅區域的作業人員,仍在相對較低的4301回采工作面組織生產;在7月21日事故發生前,沒有認真分析水量變化的情況下通知已經撤到安全地點的作業人員返回作業地點恢復生產,致使本次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二是地方市政府有關部門履行職責不到位,對右江礦務局和那讀煤礦安全生產監管、行業管理不力,組織部門對市屬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建設重視不夠。三是地方市人民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重視不夠,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生產工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到位。
三、專家點評
切實做好礦井水害防治工作,按照“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則,真正落實“防、堵、疏、排、截”五項綜合治理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投入、加強技術管理和現場管理,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技術素質;深入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建設本質安全型礦井。按照治大隱患,防大事故的要求,進一步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和重大隱患分級管理制度,使隱患排查日常化、制度化。進一步強化煤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在煤礦主要負責人變動情況下,更要及時做好工作安排,防止煤礦主要負責人長期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