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已經初具規模,蒸氣驅動、電力驅動的機械顯示出了無比巨大的威力,它們堅固、持久,成為工業生產的中心。相比之下,工人是機械的附屬品、奴隸。
1919年英國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茲(H.H.Woods),對許多工廠里傷亡事故的發生次數按不同分布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工人中的某些人較其他人更容易發生事故。從這種現象出發,1939年法默(F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頻發傾向的概念。根據這種觀點,少數工人具有事故頻發傾向,是事故頻發傾向者,他們的存在是工業事故發生的原因。如果企業中減少了事故頻發傾向者,就可以減少工業事故。因此,人員選擇就成了預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過嚴格的生理、心理檢驗,從眾多的求職人員中選擇身體、智力、性格特征及動作特征等方面優越的人才就業,把企業中的事故頻發傾向者解雇。
幾乎同一時期,1931年美國的海因里希(W.H.Heinfich)在《工業事故預防》一書中,提出了根據當時工業安全實踐總結出來的工業安全理論。該理論包括如下的內容:
(1)工業生產過程中人員傷亡往往是處于一系列因果連鎖之末端的事故的結果,而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為或(和)機械、物質(統稱物)的不安全狀態。
(2)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大多數工業事故產生的原因。
(3)由于不安全行為而受到傷害的人,幾乎重復了300次以上沒有造成傷害的同樣事故。換言之,人員在受到傷害之前,已經數百次面臨來自物的方面的危險。
(4)在工業事故中,人員受到傷害的嚴重程度具有隨機性質,大多數情況下,人員在事故發生時可以免遭傷害。
(5)人員產生不安全行為的主要原因有:①不正確的態度;②缺乏知識或操作不熟練;③身體狀況不佳;④物的不安全狀態及物理的不良環境(這些原因是制訂預防不安全行為的措施的依據)。
(6)防止工業事故的4種有效的方法是:①工程技術方面的改進;②對人員的說服教育;③人員調整;④懲戒。
(7)防止事故的方法與企業生產管理、成本管理及質量管理的方法類似。
(8)企業領導者有進行安全工作的能力,并且能把握進行安全工作的時機,因而應該承擔預防事故工作的責任。
(9)專業安全人員及車間干部、班組長是預防事故的關鍵,他們工作得好壞對能否做好預防事故工作有重要影響。
(10)除了人道主義之外,下面兩種強有力的經濟因素也是促進企業安全工作的動力:①安全的企業生產效率高,不安全的企業生產效率低;②事故后用于賠償及醫療費用的直接經濟損失,只不過占事故總經濟損失的五分之一。
海因里希的工業安全理論闡述了工業事故發生的因果論,人與物的問題,事故發生頻率與傷害嚴重度之間的關系,不安全行為的原因,安全工作與企業其他生產管理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安全工作的基本責任,以及安全與生產之間關系等工業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該理論曾被稱做“工業安全公理”(Axiomsoflndus—trialSafety),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廣大安全工作者的贊同,作為他們從事安全工作的理論基礎。但是,海因里希理論也和事故頻發傾向理論一樣,把大多數工業事故的責任都歸因于工人的不注意等,表現出時代的局限性。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二次大戰后的安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