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后的安全理論
2003-11-07
來源:本站原創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出現了飛機、雷達及各種自動機械等。為防止和減少戰斗機飛行事故而興起的人機工程研究及事故判定技術等,對戰后工業安全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機工程學的興起標志著工業生產中人與機械關系的重大變化。以前是按機械的特性來訓練工人,讓工人滿足機械的要求。現在是根據人的特性設計機械,使機械適合人的操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有了飛躍的進步。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新材料及新產品不斷出現,與日俱增。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新材料及新產品給工業生產及人們的生活面貌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危險。隨著工業迅速發展而來的廣泛就業,使得企業不能像戰前那樣進行“拔尖”人員的選擇。除了極少數身心有問題的人之外,廣大群眾都有機會進入工業部門。這就使職工隊伍素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的發展也把作為現代物質文明的各種工業產品送到各類人員面前。工業部門要保證消費者利用其產品時的安全。所有這些都給工業安全提出了新的課題,也促進了人們安全觀念的變化。
戰后,人們對所謂事故頻發傾向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見解。一些研究表明,認為大多數工業事故是由事故頻發傾向者引起的觀念是錯誤的。有些人較另一些人容易發生事故,是與他們從事的作業有較高的危險性有關。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不能把事故的責任說成是工人不注意,應該注重機械的、物質的危險性質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在安全工作中比較強調實現生產條件、機械設備的安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濟條件為此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能量意外釋放論的出現是人們對傷亡事故發生的物理實質認識方面的一大飛躍。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on)提出了一種新概念:事故是一種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釋放,各種形式的能量構成傷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應該通過控制能量,或控制作為能量達及人體媒介的能量載體來預防傷害事故。根據能量意外釋放論,可以利用各種屏蔽來防止意外的能量轉移。
與早期的事故頻發傾向理論、海因里希因果連鎖論等強調人的性格特征、遺傳特征等不同,戰后人們逐漸地認識了管理因素作為背后原因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是工業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須加以追究。但是,它們只不過是其背后的深層原因的征兆,是管理缺陷的反映。只有找出深層的、背后的原因,改進企業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