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泉發電廠的安全生產紀錄一再刷新,我國百萬千瓦以上大型火力發電廠的安全生產紀錄也因他們而一再被改寫。1月31日,該廠取得了連續安全生產七周年新成績,創出了全國百萬千瓦以上大型火力發電廠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七周年——2556天,告訴了我們什么?這一紀錄的創造標志著我國大型火力發電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七周年——2556天,足以證明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經驗。它折射出該廠在安全生產工作中求真務實的精神,展示出該廠干部職工有一股干事創業的凝聚力,印證了該廠“三全、三化”保“三零”的做法不失為一條長效管理方式。
全員參與——
人本化,實現管理零漏洞
十里泉電廠始建于1977年,是山東電力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大型超高壓火力發電廠,擁有5臺12.5萬千瓦和2臺30萬千瓦機組,年發電量70億千瓦時。
在安全生產歷史上,十電也曾出現過尷尬局面。有的年份最高安全紀錄僅僅88天。1992年,982天的全國同類型企業最高紀錄因誤操作中斷過。1996年12月25日,千天大關就要到了,但“一把火”又把970天的紀錄燒掉了。
1997年開始,山東電力大張旗鼓的創一流工作為該廠的安全生產工作帶來了新的轉機。幾年來,該廠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全方位開展治理整頓,向全員要安全,各項舉措紛紛出臺:文化搭臺,夯實安全生產思想基礎,“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人人盡責”激勵著干部職工凡時凡事繃緊安全弦,防止了思想上的漏洞;完善制度,為安全生產設立無形的屏障,防止了管理中的漏洞。全力營造“人、機、環境的和諧與統一”,不斷鞏固和發展安全生產新局面,為安全生產與企業發展提供最佳結合點。
對文化特別是安全文化,該廠廠長孫青松、黨委書記宋金殿別有見解。他們說,全員參與——人本化管理,在生產上體現的是一種安全文化,其核心就是把“以人為本”管理思想作為治廠方略,體現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的管理原則。十電的管理觀一共八個字:“剛性制約、優性激勵”。這個管理觀融入安全生產,就是把安全當作“基本福利”,樹立“廠安全、人穩定,一切可控在控”的安全管理思想。十電在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中積淀了深厚的企業文化,如何把它們融入安全生產,形成自己的一套安全文化,全廠職工動了一番腦筋,最后歸納成一句話就是“把求真務實、以實為功作為立廠之本”,做到“高嚴細實、高效有序”,“立足做好今天、致力明天至善”,干大事業求大發展。說到底,十電倡導的“全員參與——人本化管理”的安全觀念,為企業創造了一種“人、機、環境和諧統一”的軟環境。
文化是紐帶,制度是屏障。有了完善、科學的制度,企業就有了統一的行為準則。該廠以21項管理制度為“法典”體系,形成了以生產部為核心的安全生產保證體系、以安監部為核心的安全生產監督體系、以人事部和職工醫院為核心的勞動健康管理體系的安全生產網絡,完善了“0123”管理模式,總結出了“五重五抓”的管理方法,安全管理邁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人人照章辦事、事事有人負責,不放松一時、不疏忽一次,自覺當好崗位主人、企業的主人,全廠上下擰成一股繩,形成了堅強的合力。不少干部職工深有感觸地說:“文化熏陶了我們的靈魂,制度改變了我們的行為。”
人本化、制度化,閃光點在于人人是生產的主人,讓大家管大家,這種管理意識和方式,轉化了干部職工的思想和行為,強化了安全責任和個人利益關系,安全生產走上了可控、在控之路,兩臺30萬千瓦機組多次在全國大機組競賽中獲獎。
全過程監控——
精細化,實現操作行為零違章
十里泉發電廠是個老廠,安全生產能屢創新高自有其獨到之處,實施“精益管理”也是奧秘之一。“精益管理”的重點是堅持“精細化”原則,開展ISO14001環境管理、ISO9001質量管理、OHSMS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BS7799信息安全管理“四位一體”的國際標準化體系認證?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監控,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目標越高,發現的問題就越多。本著“精細化”原則,該廠從國際標準化管理體系認證的大處著眼,從工作中的小事小節抓起,在認真執行“兩票三制”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票一措”制度,即每一張工作票必須跟有一張安全風險分析措施票,否則運行人員不予辦理許可手續。職工們形象地說:“小小輔助票,帶來了大成效。”這一舉措實施后,不僅制止了工作中的推諉扯皮現象,還防止了操作中的漏洞。“精細化”管理還表現在對一切不安全現象,嚴格按“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調查分析,舉一反三訂出防范措施,決不讓不安全現象和因素重復發生。
重心越低,基礎越穩。班組是生產全過程中的關鍵一環,也是安全管理的難點。多年來,十電堅持不懈地開展班組建設,做好“班組安全管理”這篇大文章,實現安全管理中心下移、安全控制關口前移,班組管理生動活潑,安全活動豐富多彩,常年開展“答一份知識答卷、提一條合理化建議、查一起事故隱患;寫一篇管理征文、總結一句安全警句、看一場安全錄像片、憶一次事故教訓、組織一次安全檢查、克服一項不良習慣”等系列活動,收到良好效果,先后被中電聯、華電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選定為全國電力班組建設示范基地、華電國際班組安全管理樣板工程示范基地。
不少班組長反映,班組建設是十電安全生產管理中一個亮點,從廠領導到車間、部門都把班組建設當作管理中的關鍵點,探索出了一些好經驗,其做法是“用功、有功和成功”的。
全天候運轉——
系統化,實現設備零缺陷
十電大小機組7臺,由成千成萬個部件構成,每一個重要部件都有自己的主人,主人對自己看護的設備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這些設備主人天天提前1小時上班,趕上休息日也要到現場聽聽、看看、摸摸,讓設備時刻處在安全運行狀態,防止設備上的漏洞。
在設備消缺管理上,該廠以設備維修管理系統為依托,讓設備運行狀況全面上網,對機組運行實行全天候監控。工作干得好不好、設備管理是否到位、健康狀況好不好,大家一看就知道。運行人員每兩小時檢查一次設備,檢查中使用標準卡,卡片上詳細規定了檢查內容、檢查情況、檢查時間和檢查人,糾正了過去那種“檢查不檢查無據可查,到位不到位無人過問”的現象,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據可查,巡檢質量顯著提高。檢修人員除堅持每天晨檢、午檢外,還要根據季節特點,定期開展專項安全大檢查,查找設備隱患并予以整改,汛期則堅持24小時值班,做到了“思想、組織、措施、物資”四落實,“人員、措施、工作”三到位。
每次機組大小修,全廠都開展創“精品工程”活動,圍繞實現國際先進指標,攻克影響安全生產的難點,把檢修工藝作為關鍵,嚴格執行質量手冊、檢修工序卡和“三級驗收”、“五項監督”制度;嚴格執行危險點分析和預控制度;充分利用現有設備,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開展“金點子”活動,鼓勵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設備一類率長期保持在100%,等效可用系數保持在96%以上。7年來,該廠大小修39次,機組啟停1077次,操作正確率達到100%。
科技領跑,安全更可靠。廠長孫青松親自出任科技創新領導小組組長,指導科技攻關和科技創新活動,全廠上下建立了一支以技術人員、老工人為骨干,一線職工和能工巧匠廣泛參與的群眾性技協隊伍。技術比武、技術革新、QC活動持久不衰。每年全廠性技術比武項目達到200個,鍋爐專業拿過山東電力技術比武第一名。全廠成立QC小組近百個,普及率達92.6%,成果率達86.5%,年年拿到全國QC成果發布一等獎,共有10個QC小組被評為國優小組,19項成果被評為省部級以上優秀成果,年年創效數百萬元。
駿馬不勞鞭,良騎志千里。十電,這個有著二十五年歷史的老廠,將沐浴著改革發展的春風,再創新的紀錄。
文章來源:山東電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