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學工業協會每年在會員單位中進行勞動安全衛生實際情況調查,就會員單位及協作單位的傷害事故發生狀況與日本化學工業界進行總體比較,可以說是很優秀的,但是,近年來的比較位次處于停滯不前甚至下降的傾向。特別是“擠夾、卷入傷害事故”發生率最高,其次是“接觸有害物質的傷害事故(包括與高溫物體和低溫物體的接觸傷害事故)”,回顧前10年、20年的傷害事故狀況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而且其受害程度等特點大多數可以說非常相似。
在這樣的狀態下,日本化學工業協會勞動安全衛生分會通過與長期從事預防企業勞動傷害事故的專家合作,成立了主要勞動傷害事故對策指南工作小組,從較多的傷害事故中,首先制定了“擠夾、卷入傷害事故對策指南”,隨后制定了“接觸有害物質傷害事故對策指南”。
1.“指南”的構成
“指南”是伴隨著日本化學工業協會會員單位及協作單位的接觸傷害事故案例和參考文獻而歸納的傷害事故案例解析和焦點問題、安全指南和作為參考的對策案例、應急措施等。而且就安全管理責任、安全責任關懷及安全遵守義務也進行了解說。
“接觸有害物質傷害事故對策指南”構成為:(1)傷害事故統計及數據匯集;(2)傷害事故案例剖析及焦點問題;(3)安全指南;(4)對策案例;(5)化學事故應急措施;(6)相關的勞動安全衛生法;(7)安全管理責任、安全關懷義務及安全遵守義務。
2.“指南”的內容
2.1從傷害事故案例得到的剖析和焦點問題
分析日本化學工業協會收集的傷害事故案例,包括工作小組公司的參考案例,提出如下的結果:
1)接觸有害物等的傷害事故大多數是急速噴出、飛濺或噴淋的有害物,或者噴淋高溫物體、飲入或吸入有害物而被傷害或死亡。其原因是作業前設備或管道內的物料沒有完全排盡,特別是突發事故搶修時,塔、罐、槽、配管等的有效斷開或物料排除工作就可能做得不十分徹底。
2)研究開發或試驗等非生產性部門。因日常作業多為非常規性的,與生產性部門相比,對危險性的認識偏低。
3)設備方面,機械、裝置的本質上不完善(存在隱患)或者泵等連接處不完善導致的事故占多數。而且,非主要生產裝置的附屬設備等不完善造成的事故也較多。這些附屬設備與主要裝置相比,點檢和安全附件比重低,從而成為設備管理上的盲點。
4)缺氧、有害氣體的中毒事故導致包括死亡事故在內的重傷以上傷害事故多。而且,也是容易出現多人傷亡的場合。因此,備感罐內作業十分不安全。
5)由于作業方法不當造成的傷害事故非常多。既有輕視和不遵守規章制度的,也有規章制度未制度,或規章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6)傷害事故中防止身體損傷的最后一道防線是防護用品,未能使用防護用品,或防護用品使用不當導致的事故傷害事故也非常多。另外,也有防護用品抽陷或不適用等原因。
7)對處理物質的危險性進行調查并徹底了解是防止接觸有害物傷害事故的重要因素。所擔心的是操作者沒有靈活掌握MSDS(物質安全數據表)。
8)傷害事故后的急救知識不足或急救體制不完善,導致傷害程度加重。
9)從接觸有害物的傷害事故的整體原因看,因作業者的原因(不安全行為)比管理方面(設備管理、作業管理、手冊和指南、教育等)的不完善的原因的比率要高。
2.2安全指南
“指南”就有害物、高溫與低溫物體的操作、設計與施工、作業管理、防護用品、教育培訓作了詳細的解說。概要如下:
2.2.1有害物、高溫與低溫物體的操作
關于有害物、高溫與低溫物體的操作,作業者的正確理解是很重要的。作為輔助手段,推薦使用MSDS。MSDS是物質安全數據表(MaterialSafetyDataSheet)的英文縮寫,國際上亦稱作“化學品安全信息卡”,簡稱MSDS或CSDS,是一份關于危險化學品燃爆、毒性和環境危害以及安全使用、泄漏應急處置、主要理化參數、法律法規等方面信息的綜合性文件(編者注:我國國家標準有2種說法,GB16483-2000稱MSDS為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GB/T1759.1-1998稱MSDS為化學危險品安全資料表)。作為對用戶的一種服務,生產企業應隨化學商品向用戶提供MSDS,使用戶明白化學品的有關危害,使用時能主動進行防護,起到減少職業危害和預防化學事故的作用,由于MSDS是以一般的操作等為前提制作的,重要的是以此為參考,根據工廠應有的實際情況,制作包括最新情況在內的MSDS。
“指南”中就酸、堿、液體有害物(酸、堿以外)、有害粉塵、有毒氣體、缺氧、高溫與低溫物體等的物性、有害性和操作進行了敘述。
2.2.2設計、施工、作業管理等
以防止接觸有害物的傷害事故為主,就設計、施工、作業管理等注意事項進行了描述。
1)設計、施工:a.靜止機器,b.運動機械,c.配管、管道、軟管等,d.腐蝕,e.其他的對策。2)作業管理:a.基本事項(確認、許可、聯終、共同作業),b.實驗與分析作業。3)保護用品。4)教育。5)列表(見表1)。
|
項目 |
檢 查 事 項 |
注 意 事 項 |
事
前
確
認 |
1 |
預測的內容物料接受過說明嗎? |
狀態(液、氣體)、溫度、壓力、有害性等 |
2 |
作業的目的理解嗎? |
開放所必需的最小限度場所 |
3 |
作業方法檢查過嗎? |
手續、工具、人員 |
4 |
作業場所足夠寬嗎? |
不能妨礙作業 |
5 |
作業場所的作業環境妨礙作業嗎? |
照明、噪聲、可移動器械 |
6 |
“作業依賴確認票”、“安全指示確認票”沒問題嗎? |
置換、隔絕、氣體檢測 |
7 |
作業必需的防護用品檢查了嗎? |
考慮、研究非常情況 |
8 |
危險預知實施了嗎? |
沒有舊的習慣 |
9 |
緊急時的聯純利潤方法、聯絡地點確認了嗎? |
確認電話號碼等 |
10 |
被液體噴淋時,知道吸入了氣體時的應急措施嗎? |
知道有害物的性質 |
作
業
前
確
認 |
11 |
有關系的電源都斷開了嗎? |
斷開,掛鎖 |
12 |
控制閥、檢測儀器等設置了嗎? |
鎖定動作 |
13 |
監視器確認了嗎? |
壓力、溫度 |
14 |
確實切斷閥門、插上盲板了嗎? |
掛牌表示 |
15 |
短管、拆卸地方有嗎? |
有短管處 |
16 |
里面的物料(內容物)除去了嗎? |
由生產、施工雙方確認 |
17 |
氣體放空閥、排泄閥打開了嗎? |
確認閥門開閉的表示方法 |
18 |
無封壓部分嗎? |
支閥、旁路閥 |
19 |
根據作業內容設置立腳點(腳手架)了嗎? |
2m以上,設置臨時腳手架或移動式塔架 |
20 |
有非常情況下的避難所嗎? |
事前確認避難所 |
21 |
了解被拆卸機器的結構嗎? |
構圖、產品樣本 |
22 |
冷卻水、水洗中和劑等準備了嗎? |
在現場附近準備 |
23 |
附近有淋浴等設備嗎? |
確認 |
24 |
火險危險物附近有火源嗎? |
除去點火源 |
25 |
不會予以加熱、磨擦、撞擊嗎? |
根據物料采取嚴格措籬 |
26 |
滅火器、消防栓準備了嗎? |
水箱注滿水,準備滅火器等 |
27 |
附近無可燃物、氧化物嗎? |
排除或隔離 |
28 |
使用的是安全工具嗎? |
使用銅合金制等工具 |
29 |
有必要的防護面罩、手套嗎? |
擔心有物飛散的某些場合用 |
30 |
有防止飛散的對策嗎? |
用帶子、片材等包纏凸緣面 |
31 |
避難通道確保嗎? |
確認萬一時保證風向正確 |
32 |
準備了換氣扇嗎? |
以備有毒氣體的噴出 |
33 |
有防止流入排水溝措施嗎? |
防止排水污染 |
34 |
準備了吸收材料嗎? |
防止排水污染 |
35 |
準備了液體接受器皿嗎 |
防止流出 |
36 |
佩帶了適當的防護器具嗎? |
從安全方面選擇與佩帶 |
2.3對策案例
“指南”中,以接觸有害物的傷害事故為例子,以起因物質、機器名稱、作業名稱、危險性的位置、對策實施實例、事故案例等一件一頁地制作成圖表,一共制成了36張表,其中的7張表中的主要內容如下所述(譯者注:在本文中不太好制成表格形式,只好將表中內容展開描述)。
2.3.1酸
(一)要點(有何危險)
1.皮膚接觸酸時,產生炎癥和灼傷。
2.進入眼睛,會導致失明。
3.若吸入其蒸氣,刺激喉、鼻粘臘,導致咳嗽。若長時間吸入,損壞牙齒。
4.大量吸入時,導致肺水腫和死亡。
5.若有水分時,腐蝕性很強,可腐蝕金屬。
6.與水接觸發熱,特別是硫酸,發熱非常劇烈。
7.與堿反應激烈,發熱。
8.硫酸與麥秸、鋸末接觸,可發生爆炸。
9.因與金屬接觸,產生氫氣,很有必要注意其爆炸性等。
(二)實施實例(如何做好)
1.操作時,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橡膠手套、防護圍裙。使用與作業狀態相應的防酸性氣體用防毒面罩、防護服。
2.保管場所的電氣設備應設置防腐蝕對策。
3.水中稀釋時,應邊攪拌水邊加酸(不能在酸中加水)。
4.固定儲存場所,應與其他物質隔離。
5.容器必須密閉。
6.泄漏時,立即用大量的水沖洗(石灰中和后)。
7.與其他化學藥品混合時,在事前確定有無分解、發熱后慎重處理。
(三)應急處理
1.皮膚接觸本品后,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作業服被污染時,立即脫去。
2.眼睛接觸時,用流動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就醫。
3.誤食入本品后,飲足量水,就醫(不要強迫催吐)。
(四)小常識(關于氫氣的產生)
1.酸存在時產生氫氣。
2.pH為4以上的酸性深液與鐵接觸時,可產生氫氣。
(五)事故案例
98%的濃硫酸被封閉在管道內。開啟泵時,因內部存在的壓力,擠破轉子流量計,硫酸噴出。原因是管道被硫酸腐蝕,產生了氫氣,使之在管道內產生了壓力(見簡圖1)。
2.3.2堿
(一)要點(有何危險)
1.當接觸皮膚時,嚴重侵害皮膚組織,皮膚發炎。
2.若吸入粉末或微粒。會侵害呼吸道粘膜。
3.若侵入眼睛和角膜,會導致失明。
4.若誤飲其液體,可導致支氣管、肺和胃產生炎癥。
5.堿比較滑溜,灑到地面時易打滑。
6.與水或酸接觸時發熱。
7.溶液可慢慢侵蝕鐵、銅等,腐蝕鋁、錫、鉛、鋅等及其合金(有時也產生氫氣)。
8.代表性的堿為氫氧化鈉、氫氧化鉀。
(二)實施實例(如合做好)
1.處理量少時,保護眼睛。處理量大時,必須配戴好防護服、橡膠手套、橡膠長靴、防護面罩/護目鏡等包括作業規定的防護器具(物料屬固體情況下,戴防塵口罩、護目鏡)。
2.移動液體時,使用橡膠軟管等并盡可能使用固定的管道,不得已時,用規定的耐壓軟管。
3.泄漏到地面等情況時,用大量的水沖洗。
4.因為深解于水時發熱,因此必須在水中加入堿,且每次加堿量要少。
5.不能與酸同庫保管。
6.為使氫氧化鈉水深液在冬季不凍結,須保溫(48%燒堿溶液的熔點為15℃)。
7.容器要密封保管(不過堿好像不吸潮)。
8.選擇不被腐蝕的設備或容器。
(三)應急處理
1.皮膚接觸本品后,立即用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作業服被污染時,立即脫去)。
2.眼睛接觸本品后,即使是輕度灼傷,也可導致視力下降或失明,因此必須用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
3.誤食入本品后,飲足量水,就醫。
(四)小常識(堿附著時的思想準備)
皮膚接觸堿后,與酸不同的是,有時并非立即感覺到疼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腐蝕皮膚。因此,堿作業后,有必要對皮膚和衣服進行充分檢查。
(五)事故案例
進行液體燒堿的管道修理時,修理的地方被認為已經關閉,且排除了危險。但當卸下管道時,液體飛濺灼傷(見簡圖2)。
2.3.3易燃液體/其他易燃物
(一)要點(有何危險)
1.易燃性強,可由火柴、靜電、沖撞產生的火花、明火及其他火源(煙火)引起火災。
2.由于一般液體的蒸氣比空氣重,多數易在低洼處滯留,泄漏時可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會著火回燃。
3.物料較少的容器由于可產生爆炸性混合氣,容易引起爆炸。
(二)實施實例(如何做好)
1.處理時,嚴禁撞擊、火花、煙火。
a.使用具有防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