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批新畢業的大中專生分配到某鋼鐵廠,安全管理部門按慣例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先上課,而是帶他們到各生產車間的一些“要害崗位”現場,講解本單位因操作不慎而引起的各種傷害事故案例,以及同行業、同崗位的生產事故教訓。回到課堂后,這批新人由于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接受安全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安全教育要先講“危害”,再講“安全”,讓新入廠的員工先有“危害識別意識”,才能將安全防范意識深深地扎根在心中。
存在決定意識。人的安全意識不是天生的,是在看到、聽到或者親自經歷了一次次事故以后才有了主動防范的意識,樹立“危害識別意識”,就是為了強化“安全意識”,這是安全教育的第一步。如果要排位的話,“危害識別意識”應在“安全意識”之前,因為,只有先認識到這里是“危險”的,才會產生主動防范的安全意識;只有意識到“危害”即將來臨,才會積極、主動地消除“危害”的發生。也就是說,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危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識別到“這是危險的”,覺察不出“危險”的存在,或者說針對危害的特征,缺乏快速、有效的事故緊急預案,這才是最危險的。
鋼鐵企業風險大,每個崗位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人身傷害事故、生產事故等重大事故。只有知道危險的“點”在哪里,什么是危險狀態,什么行為是危險的行為,才會避免事故的發生。
由此說來,先講“危害”再講“安全”,安全教育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