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然諾無須輕生死
2007-03-14
來源:現代職業安全
安全文化 > 安全交流 > 正文
瀏覽: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作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中國已于去年年底度過了五年“保護期”,這標志著中國的門戶洞開,外資入華的門檻更低。可喜可賀。然而,筆者在《中國石油石化》半月刊上讀了題為“五年入世重然諾”的評論后,那股喜幸幾乎蕩然無存。倒不是說“重然諾”有啥問題,而是該文在贊許中國人說話算數的美德時,把“輕生死”也一并列入。該文以《論語》“子貢問政”為據,不合時宜地告訴國人:“輕生死重然諾”是中國人的傳統。
如果這個贊許與入世無關,生死誠信孰輕孰重,猶如務虛之街談巷論,大可見仁見智,聽由自便。但是,這是由入世引出的贊許,最好作個辨別,以明是非。如今,然諾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重然諾”固當大力提倡;可“輕生死”則不免迂腐,更何況此觀念有背國際公約和貿易規則。
該文披露說,“中國連續數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試想,如果流入的這些外資,百分之百的符合貿易規則和國際勞工標準及職業安全衛生公約,中國人信守諾言也值;如果職業危害和環境危害因素大量地混進流入中國的外資中,值嗎?眾所周知,現在的中國已經成了“世界工廠”。為了兌現承諾,中國以自己有限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力幫西方制造著在西方不宜或不能生產的國際知名品牌;中國不僅使自己的緊缺資源被變相掠奪,還使職業危害和環境危害轉移進來。例如在廣東東莞,有亞洲最大的制鞋業,該市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有人說,東莞停電半小時,全世界的半導體市場都要癱瘓。最近有報道稱,廣東惠州幾家電池廠的多名女工相繼鎘中毒,有的因腎衰竭而死亡,有的生下全身烏黑的嬰兒,有的出現腰痛、骨痛和早衰等癥狀。
另外,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也需要諸如煤炭、石油、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等原材料和能源。2003年,是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發電后的第一年,增加的電能并沒使中國的電力供應得到明顯的改善,而且這期間中國的煤炭產量直線上升:17.3億噸,19.5億噸,20億噸,22億噸;價格提高了4至5倍還供不應求。這說明外資在與中國的民族工業爭奪資源,尤其是像煤這樣的不可再生資源。為了滿足市場對這類資源的需求,一些煤礦就超能力生產,2004年10月20日到11月28日,不到40天的時間里,河南、河北、陜西接連發生特大礦難,致使400多名礦工死亡;2005年,僅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礦難就多達4起,死亡600多人,其頻率之高是建國以來年均起數的10倍。
2003年,中國出口商品煤9000多萬噸,近幾年略有下降,2006年的出口配額是8000萬噸,歐盟用的焦炭幾乎全是中國產。須知,通常情況下一噸焦炭需要兩噸標準原煤來提煉,加上能耗和環境污染,代價很大。一些國家已經從煉焦市場退出,甚至將本國的煤礦也徹底關閉,完全依賴進口;更有甚者,有些國家從別國買回原煤,既不作原料也不作燃料,而是用來填海。2004年,中國政府決定減少對歐盟的焦炭出口,不料歐盟還提出抗議,甚至想向世貿組織告中國的狀。豈有此理?
自己有煤不開采,只煉鋼不煉焦,損人利己不說,還指責別人不履行諾言,這太不公平。奇怪的是,按照世貿組織規則,中國的煤炭是中國商品中最不宜出口的一種商品;但是,這最不宜出口之物,卻是最注重人權保護的西方諸邦都不拒絕之物。原因何在,就在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人家暫時不用,也要買回去倒進自家海里留給子孫,而且明知中國每百萬噸煤,是由4名礦工的生命和無數承受職業傷痛的人用健康換來的。可人家照樣要買,而且還怕你不賣。一些國家以反傾銷為名拒絕中國家電和輕工品進口,尤其是西班牙抵制中國皮鞋進口的過激作法,與他們對中國煤炭的興趣,兩種態度大相徑庭。
大家都是世貿組織成員,在同一規則下運行,是平等的貿易伙伴,西方不能做的事,中國同樣也不能做。須知,中國人雖然承襲了祖先“重然諾”的美德,但中國已經批準155號公約,再也不會面對不德之舉而“輕生死”了。中國人也是人,中國人決不允許別人以貿易和投資為名,向自己轉移職業危害;中國人決不會以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作出任何承諾,即使過去作了也不會去履行。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