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知的系統危險性評價方法已有不少,但是在長期的安全實踐工作中,作者發現現有的一些評價方法或過于復雜化或過于專業化,并不適合于冶金行業的生產作業特點。因此,在此介紹一種簡便實用的評價方法——作業區域危險性評價。該評價對象是作業場所及單項設備。對企業進行評價后,可以比較全面地得出該企業的危險分布狀況,以及危險等級,進而為安全工作提供指導性依據。
1評價要素的選擇及取值方法
該評價方法主要有3項要素:①被評對象中的可致傷害因素;②人體暴露于危險場所的頻率以及事故的嚴重度;③人體接觸危險源的方式。分別介紹如下。
1.1潛在的可致傷害因素(h)
由于事故類別包含了導致傷害的各種“物”的方面的基本因素,因此在評價一對象時,可通過尋找系統可能的事故類型來確定本因素。我們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事故類型:
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器工具傷害,起重傷害,電傷害(電擊、電弧燒傷),灼燙(水、汽、化學物等),火災,高空墜落,放炮,瓦斯爆炸,坍塌,冒頂片幫,透水,鍋爐,壓力容器爆炸,中毒窒息,其它爆炸,淹溺,等等。
具體評價時可選多項,每項計1分,如被評價對象含有2項因素,則傷害因h=2;如含有3項因素,則取值h=3。依此類推(如無選擇,則取值h=0)。
1.2人體暴露于危險場所的頻率(e)
暴露頻率見表1
1.3人體接觸危險源的方式
此項只用于定性分析之用,不取值。分類有:檢修時接觸,巡檢接觸,正常作業時接觸。
1.4事故可能的嚴重度(c)
表示事故發生后可能的最大傷害程度。嚴重度見表2
其中)重大傷亡事故指死亡2人以上或死亡1人,重傷 2人以上事故。特別重大傷亡事故指1次死亡10人以上或死亡重傷總數在10人以上。
1.5 系統危險性指數( d)及危險性分級
系統危險性指數 d=h×e×c
危險性分級:
d<6 較安全級(Ⅲ級)
6≤d <18 危險級(Ⅱ級)
d≥18 嚴重危險級 (Ⅰ級)
2 評價的理論依據
(1)軌跡交叉論。該觀點認為當系統的能量軌跡逆流于人體而與人體運動軌跡發生交叉時,即會形成事故,因此本評價法取"人體在危險場所的暴露頻率"為因素之一,事故的可能性與人體暴露頻率成正比。
(2)根據海因里希連鎖反應論,系統中"潛在的危險和故障"是導致事故的"物"的方面的最基本因素,因此本評價方法將潛在危險用事故類別來代表,可以較客觀反映系統中"物的或固有的"危險因素。又因為事故的嚴重度是衡量一起事故傷亡程度的一個公認的客觀指標,因此本評價法選擇其作為一項因子予以考慮,以評價系統的危險程度。
3 多人評價時的注意事項
(1)參評人員。大約 3~5人為宜,建議應該包括:被評崗位作業工人、被評崗位基層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安全人員。
(2)多人評價時的計算公式 :
4 危險源的定性表示
對于危險源的評價,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要指導安全生產,因此評價不僅要能最終得出一個數值,而且要能為安全分析提供定性依據。在此方面,本評價方法有顯著的優點。可以在評價過程中,定性與定量結果同時求出。具體操作如下:
(1)為每人印制評分表,列出 4類要素及其所有可選項目,參評人可持表通過在可選項目旁打勾進行選擇,并標出每項分值。
(2) 匯總時為每一被評價對象制作評價結果表。
5實例分析
下面以對某分廠配電室進行評價為例進行介紹。設評價人員為甲、乙、丙 3人。危險源編號×××。評價結果見表 3。
根據上述可以看出,本危險源最大可能是引起觸電(含電弧燒傷事故),其次為火災事故。首先,火災事故如能避免,則可以算出系統危險度 d≈9,危險級別就可降低為Ⅱ級。另外,系統危險級別也與接觸頻率成正比關系,如能降低接觸頻率則最好,如不能,則應考慮檢修或巡檢時的安全防范措施。總之配電室是一危險性較高的場所,要防范事故,人的行為至關重要。
通過上面舉例,可以看出,本評價法最大的優點除方法簡單外,還可以通過"評價結果列表"使系統危險的"定性"描述信息一目了然,與最后危險級別指數相互對照,可以充實人們對于危險級別的認識為安全工作提供指導。
上一篇: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建設研究
下一篇:瓦斯事故影響因素分析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