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企業化學事故的預防與控制
第二節 人員培訓和健康教育
一、培訓的目的和要求
1.人員培訓的目的
人員培訓系指對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在內的全體員工進行再教育。也就是說,上自政府主管部門的公務員、安全衛生監察人員、企業法人、專業技術人員,下至一般職工都應接受重大工業危害控制和預防化學中毒事故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教育,甚至居住在化工廠附近的居民也應受到安全防災常識的教育。
培訓教育的目的是增強全民的安全衛生意識,提高他們識別重大危害設置和化學毒物的能力,使廣大群眾遇事故時能立即做出正確的應急反應,并采取恰當的對策。培訓教育深層次的意義是可以保障安全生產,保護工人、公眾和環境。
2.培訓教育的基本要求
(1)提高識別能力 據統計,近40年來,化工行業發生多人中毒事故達一百余起,中毒人數超過5000人,其中有1000多人死亡。引起中毒事故的前10位化學毒物是:氯、苯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硝基苯、氨、氯磺酸、有機磷農藥、硫酸二甲酯和硫化氫。由此可見,使企業管理人員和操作工人認識到預防事故發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至關重要。經過培訓教育,了解并掌握常見有毒化學物質及其預防措施和避免傷害的對策。
(2)加強監督檢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我國的既定方針。早在50~60年代,國務院就頒布了《三大規程》([56]國議周字第40號文)和《五項規定》([63]國經字第224號文),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發展,國家還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安全生產、預防事故的國家法規、條例、標準和各種操 作規程。要求各級行政、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首先學習安全法規、標準和安全衛生科技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和管理業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依照有關法規、標準,對生產活動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提出避免危害,預防事故的建議和決策。
(3)實現安全作業 處于重大危險源崗位上作業的操作人員,應是培訓教育的重點之一。不論新老工人,均要進行防火、防爆、防毒以及急救知識的基本教育和訓練。此外,法制教育尤為重要,操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工廠的規章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一切行動要按程序辦事,決不能“馬虎”從事,憑經驗操作。據統計,由于人為因素所引起的錯誤操作、違章操作引發的工業事故,約占70%以上。
1994年,化工部重新頒布的《化工企業安全管理制度》([91]化勞字第247號文)對新工人入廠教育、日常教育、特殊作業人員教育等都作了明確規定,還規定了“從事獨立作業的所有作業人員”,經過培訓教育合格后,才能核發安全作業證的制度。經驗證明,在重大危害裝置崗位上的工作人員,必須持證才能上崗。
(4)加大培訓的力度 加大力度就是增加培訓教育的廣度和深度。要求做到“全員、全面、全過程”培訓。所謂“全員”是指培訓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凡是企業的員工,不論職位高低,上自領導管理的決策人,下自普通工人,甚至學徒工、臨時工都要接受培訓;“全面”是指教育的內容要全,應包括國家、地方、企業制訂的安全衛生法規、標準、安全責任制、安全作業規程以及安全衛生技術知識等;“全過程”從規劃、選廠址、設計、制造到工藝操作,每一個環節都要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就一個員工來講,自從他入廠要接受三級教 育,上崗要接受特殊崗位教育,日常還要接受日常安全教育,直至退休回家。這一段時間的全過程每天、每月、每年都要接受安全衛生教育。通過“三全”教育,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安全素質,而且也能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培訓的內容和方法
1.培訓內容
根據國務院頒發的“三大規程”、“五項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化工企業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國際勞工組織(ILO)通過的《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174號公約)和《作業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公約》(170號公約)等法規性文件的要求,培訓教育的內容大致應包括國家頒布的法規、條例和標準、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安全衛生技術知識和技能教育等。
(1)法規教育 法規教育是全員培訓的核心之一,也是安企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使學員在思想上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明確“有法必依,照章辦事”的原則。根據人員層次不同,教育的內容要有所側重。譬如,企業法人(雇主)及管理人員應側重于①執行國家方針、政策的教育;②嚴格貫徹安全生產責任制的教育;③落實規章制度、標準的教育等。對企業職工應側重:①樹立法律意識,遵法守紀的教育;②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的教育等。
(2)安全衛生知識的教育 安全衛生知識是企業中一切人員的必修課,職工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于生產、生活中去,對安全生產和健康都是大有益處的。廣大職工應接受①火災、爆炸基本理論及其簡要預防措施;②重大化學危險源及其臨界量閾限值的概念;③常見化學危險品的理化性質及其預防;④化學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及控制其擴散的方法; ⑤識別重大危險源及危害的基本特征等等。
(3)安全衛生技術教育 安全衛生技術教育屬于每一個職工“應知”的部分。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接受再教育,達到“應會”。即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檢驗安全操作、控制事故的技能。培訓教育的內容應包括①應急救援預案的制訂及救援演習訓練;②化學事故現場搶險及個體防護器的正確使用;③現場救援時傷員的運送;④掌握和了解重大危害設置及化學事故的控制系統;⑤事故調查、事故報告及評估等書面材料的書寫方法等。
2.培訓方法
培訓教育和正規的院校教育不同。它屬于職業教育的一種,屬于崗位培訓的范疇。由于接受教育的人員平時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不可能抽出較長的時間集中學習。所以,培訓教育要因人制宜,采取靈活多種形式進行培訓教育。
(1)課堂教學 采取直觀面授形式,便于直接交流。一般由主管職業安全衛生的管理人員或聘請專業教師和專家授課。課程設置可根據受教育的各類人員來安排。時間安排也可以采取分散和結合的方法,譬如每周抽出1~2天,組織授課。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將教育培訓計劃納入企業“職工教育中心”的計劃中統一安排。
此外,化工部勞動保護干部培訓中心和各地應急救援中心每年應有計劃地舉辦短期培訓班,為基礎單位培訓骨干和師資。
各類人員受教育的時間及內容見表。
各類人員培訓時間及內容
(2)形象教育 組織受教育者參觀安全教育室,通過參觀圖片、實物、事故展示和觀看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電影、錄像等,增加直觀的感情認識。
(3)趣味教育 以安全衛生知識競賽,“安全在我心中”演 講,預防事故模擬演習和召開以安全衛生為主要內容的職工運動會等形式,增加職工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4)媒體宣教 通過電視、廣播、黑板報、宣傳畫廊和宣傳標語牌等各種媒體,對職工進行普及宣傳教育。
3.考核與發證
經過培訓教育的人員,學習結束后,都要進行考核。考核由上級主管部門、企業管理部門(人事教育、安全衛生)負責。 學習的內容、時間和成績分別記錄在《職工安全教育卡》內,并作為轉正、晉升的依據之一。考核合格者,發給合格證書,準予上崗操作或擔任相應的職務。不合格者,要補考直至合格為止。經補考也不合格者,不能發給上崗證,應調離原工作崗位或降級使用。
三、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健康?人們對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過去,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其實不然。只用“有病”與“無病”,“正常”或“異常”來區分身體的健康與否,是片面的、不對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的發展,人類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不斷深化和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日益完善。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年提出了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虛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1978年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上述健康的定義包含著生理(身體)、心理(精神)和社會三個方面因素,一個方面有缺陷,就不能認為身體是健康狀態。
2.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有計劃的學習和有計劃的社會性宣傳教育活動,幫助群眾獲得與健康有關的知識和能力,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習慣和生活方式,以減輕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達到保護和促進健康的目的。
(1)健康教育是衛生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 早在50年代,黨和國家就制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 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建國40多年來,廣大衛生工作者堅持不懈地遵循這些方針,為創造健康文明的社會而努力工作,城鄉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發展并不平衡,“老、少、邊、窮”地區仍存在缺醫少藥的問題。現在處于沿海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雖然人民生活富裕了,但不衛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仍然存在。因此,在群眾中開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動員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和不衛生、不文明的現象作斗爭。當前,我國開展的“全民健身計劃”就是健康教育活動的內容之一。
(2)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自我保健水平 一個民族的健康,要從娃娃抓起。當人民群眾富裕起來的時候,便渴望文化衛生和獲得精神文明。我們在全社會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恰好適應了人民群眾的這種渴望和追求。
事實表明,許多發達國家健康水平較高,常見的傳染病、營養不良、職業病等已頗為少見,醫療水平和醫療技術也比較先進。歸根結蒂,是他們具有較強的保健意識,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譬如,少吃鹽、糖和動物性脂肪,注意合理營養,不吸煙,不飲酒,生活規律,鍛煉身體等等。所以,民族的總體健康素質好,這也與長期接受健康教育有關。
(3)健康教育是完善衛生保健的重要舉措 目前,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僅醫藥衛生技術存在差距,疾病死亡譜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疾病的死因不再是傳染病、營養不良、中毒等,而是被心臟病、腦溢血、腫瘤等所代替。
科學研究證明,生活方式、個人行為、職業性接觸和環境因素均與疾病有明顯關系。可以斷言,通過健康教育,能促使人們自覺地采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預防各種疾病的侵擾,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4)健康教育是投入低、產出高、收益大的保健措施 有人預言,不吸煙,不飲酒,合理的飲食習慣,人的平均壽命可提高10年。據統計,美國人口死亡率近半個世紀來,急劇下降到50年代中期,已經停止。1960~1973年間,死亡率維持在9.3‰~9.7‰之間。這是為什么呢?在抗生素和特效藥問世之前,死亡率已明顯地下降了,特效藥只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50年代后,盡管臨床醫學有了明顯地進步,但對死亡率的影響并不大。充分地說明,美國人民的健康狀況的根本改善是由于環境條件的改變,而不是醫療照顧或醫療干預的結果。
改善環境,改變不健康,不科學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投資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效益很大的好事,應當大力倡導,深入扎實地常抓不懈。
(5)健康教育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公民,提高中華民族整體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廣泛的內容,它包括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哲學觀念、文化藝術和體育衛生等諸方面。從世界文明史看,衛生體育是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而不斷的發展起來的。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衛生和體育狀況和進步程度是精神文明的具體反映。我們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發展衛生體育事業。特別是要使人民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創造美好、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社會主義企業不僅要生產社會需要的優質產品,同時,也承擔著培養“四有”新人的職工隊伍的責任。企業法人不但抓生產,也要抓生活,抓健康教育,搞好企業文化,搞好職工的安全健康。
眾所周知,化工企業在客觀上存在著危險源多,職業危害 嚴重,職工健康狀況差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這就要我們盡心盡力地的改善作業環境,利用健康教育手段來促進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從而保障安全生產,提高職工的健康素質。
3.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組織,部門協調,科學指導,社會參與”。從教學意義上講,它可分為一般健康教育、社區健康教育、工廠健康教育、農村健康教育、軍隊健康教育和學生健康教育等等。還可以分兒童健康教育,婦女健康教育和老年人健康教育。
就工業企業來講,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應包括:
①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②人體生理衛生常識。
③職業衛生和環境衛生。
④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
⑤常見疾病及其預防。
⑥公共衛生及有關安全衛生法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