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PDCA循環) 最早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為“戴明環”。PDCA的含義如下:P( 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on)--行動,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標準化;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里。以上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而是周而復始的進行,一個循環完了,解決一些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這樣階梯式上升的。PCDA循環實際上是有效進行任何一項工作的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
一、PDCA循環的四階段八個步驟
第一階段是計劃(Plan):
包括分析現狀;找出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找出其中主要原因;擬訂措施計劃,預計效果(應有數據可衡量及成果評估)五個步驟。
第二階段是實施(Do):
依計劃實施方案進行;實施前的工作準備;其它部門的協同合作;過程中如有異常應即時處置。
第三階段是檢查(Check):
把執行的結果與預定目標對比,檢查計劃執行情況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第四階段是處理(Action):
檢討結果與原計劃比較,鞏固成績,把成功的經驗盡可能納入標準,進行標準化;對遺留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加以對策突破,將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
執行的結果與原計劃有差距,其原因通常是:對計劃的工作,事先未進行現狀分析;計劃目標不當;計劃做法不當;未依計劃充分準備;未嚴格依計劃做;執行過程中未有效控制。
二、實施PDCA循環的要求
1、PDCA循環一定要按順序進行,像車輪一樣向前進,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2、企業每個部門、車間、工段、班組,直至個人的工作,均有一個PDCA 循 環,這樣一層一層地解決問題,而且大環套小環,一環扣一環,小環保大環,推動大循環。這里,大環與小環的關系,主要是通過計劃指標連接起來, 上一級的管理循環是下一級管理循環的根據,下一級的管理循環又是上一級管理循環的組成部分和具體保證。通過各個小循環的不斷轉動,推動上一級循環,以至整個企業循環不停轉動。
3、每通過一次PDCA 循環,都要進行總結,提出新目標,再進行第二次PDCA 循環,使管理的車輪滾滾向前。PDCA 每循環一次,管理水平均提高一步。
三、PDCA彰顯文化力
每一個PDCA循環,本質上是管理活動的參與者向其所設定目標的一次進取行動。從文化的角度理解,每一個“目標”都是出于某種理念的支撐,而“行動”則更多地體現在組織和物質層面。
行動與目標的關系,可以用PDCA循“環半徑”理論進行簡單詮釋:
計劃(P)設定的目標越高,環半徑越大,業務流程越長、牽涉崗位越多,上升難度越大。
沒有目標的行動,好比原地踏步,是原水平上的無效行為。
文化力體現在執行力方面,可以用“文化力夾角”理論進行形象詮釋:
一個“事半功倍”的組織,其文化力夾角大于45度。
一個“事倍功半”的組織,其文化力夾角小于45度。
而一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組織,其文化力夾角可以視為等于45度。
隨著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的發展,人們發現盡管有了科學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對于搞好安全生產來說,還是不夠的。科技手段達不到生產的本質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補充;而管理手段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對于安全管理尤其是這樣。被管理者對安全規章制度的漠視或抵制,必然會體現在他的不安全行為上,然而不安全行為并不一定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相反可能會給他帶來相應的利益或好處,例如省時、省力等。這會進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為的產生,并可能“傳染”給同事。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為的結果是必然發生事故。
在安全管理上,時時、事事、處處監督企業每一位職工遵章守紀 ,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應運而生,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上一篇:建設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識
下一篇:營造冶煉企業“安全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