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9日22時30分,山東省三河口生建煤礦225中間運輸巷掘進迎頭發生了煤塵爆炸事故,當場死亡4人。事故初期,礦方人員在忙亂處理中,又有多人一氧化碳中毒。棗莊礦務局救護隊接到事故召請后,迅速出動,先后調集了蔣莊礦、柴里礦和局直3個救護中隊的4個戰斗小隊,到達事故礦井投入搶救。經過8min的緊張戰斗,救助8名中毒人員脫險,將遇難人員全部搬運出災區,恢復了事故地點的正常通風,安全圓滿地完成了搶險救災任務。
一、礦井概況
三河口生建煤礦隸屬于山東省司法廳,座落于山東省微山縣境內,礦井生產能力為年產60萬t,采用立井開拓。所開采的石炭二迭系第三煤層,煤層頂板為砂質泥巖,煤層厚度8~10m,被巖石夾層隔離為三上和三下兩個自然分層。事故發生時,該礦布置兩個走向長壁式回采工作面生產。
該礦井采用中央分列式負壓通風,主井入風,西風井回風,排風量為1800m<sup>3</sup>/min。經有關部門鑒定,礦井沼氣涌出量為0.69m<sup>3<sup>/d•t,煤塵爆炸指數為37.75%,有強烈爆炸危險。
發生事故的225中間運輸巷,布置在三上煤層內,沿頂板掘進,巷道斷面為7.2m<sup>2</sup>,采用工字鋼梯形棚支護。至事故發生時,該巷道已掘進345m。該迎頭作業方式為電煤鉆打眼,人工放炮,耙斗裝巖機扒裝,使用一臺11kW局部通風機壓入式供風。
二、事故經過
4月29日夜班,225中間運輸巷掘進迎頭有4名勞改犯人正在進行打眼和做炮頭工作。22時30分,迎頭的火藥雷管發生爆炸,進而蕩起巷道內積存的煤塵,引發了局部煤塵爆炸。
爆炸產生的響聲和煙霧,引起了在井下其它地點工作人員的注意,被誤認為是壓風管路損壞所致,礦領導及區隊負責人帶人前往查看,發現通往225中間運輸巷的局扇和風筒遭到破壞,便組織人員冒著煙霧沖進災區,安設局部通風機接風筒。因沒有任何個人安全防護器具,進入的人員相繼中毒。此時,礦領導才感到問題嚴重,決定請求救護隊前來處理。
三、事故救護經過
棗莊救護大隊于30日零時25分接到事故召請后,立即向蔣莊、柴里兩個救護中隊下達了出動命令。隨后,由大隊指揮員帶領局直中隊的1個小隊前往支援。到達事故礦井后,組成了由礦長和大隊指揮員參加的救災指揮部,統一組織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1、積極救助遇險人員
首先到達事故礦井的戰斗小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事故地點,立即制止了礦方人員的冒險作業,并使用自救器救助8名一氧化碳中毒人員脫離災區,組織力量火速護送其升井醫療。
2、組織災區偵察,制定搶救方案和措施
為全面了解災區情況,制定正確有效的搶救方案和措施,現場救護小隊冒著煙霧,進入災區偵察探險。偵察中發現,225中間運輸巷內的工字鋼棚被摧垮100多架,頂板有局部冒落;巷道頂幫及支架上有煤塵燒焦的皮渣,自迎頭向外30m范圍內,積煤較多且干燥,風筒口距迎頭尚有100多m,在迎頭查得CH<sub>4</sub>濃度為0.7%,CO<sub>2</sub>為0.9%,CO為0.34%,O<sub>2</sub>為18%,空氣溫度為32℃,4名遇難人員均位于迎頭,已明顯死亡,其中有3人肢體破壞嚴重,災區內無再生火源和殘留火種。
查明情況后,偵察小隊于2時30分返回井下基地,會同礦領導研究制定了以下搶救方案和安全措施:(1)為保證搶救工作緊張而有秩序的開展,在井下成立由礦領導和救護指揮員組成的現場指揮部,協調指揮救災行動;(2)在確認遇險人員已明顯死亡、災區內有害氣體含量高、支架受損嚴重的情況下,采取了先逐段恢復通風,改善災區工作條件,然后搬運遇難人員的搶救方案;(3)切斷通往225中間運輸巷的所有電源;(4)嚴禁不佩用呼吸器的人員進入災區工作;(5)在進回風交叉口設安全崗哨;(6)將通訊電話延接至井下基地;(7)籌備包扎處置、搬運遇難人員的所需物品。
3、逐段恢復災區通風,搬運遇難人員
以上措施付諸實施后,現場救護小隊輪番進入災區,由外向內共接風筒200多m(此時采用雙局部通風機雙風筒供風),逐段排放225中間運輸巷內的有害氣體,稀釋煙霧。待空氣成分符合安全允許濃度后,救護隊與礦方領導一起共同勘察了迎頭災變情況,然后,由局直中隊在其他小隊的積極配合下,包扎搬運遇難人員,至30日7時55分,將4名遇難者運出災區。
[點評]: 這是一起成功的救護戰例。①首先到達的救護小隊,以最快速度趕到事故地點,立即制止了礦方人員的冒險作業,并使用自救器救助8名中毒人員脫離災區。②偵察工作認真、全面。查明了災區巷道的破壞情況、有害氣體濃度,確認災區無火源、人員已遇難,為指揮部制定搶救方案提供了依據。③搬運人員的安全措施正確。為保障救災人員的安全,采取了先逐段排放有害氣體,恢復巷道通風,然后再進入迎頭搬運遇難者的搶救措施。④井下成立現場指揮部,在總指揮部領導下協調指揮救災行動,使整個搶救工作忙而不亂,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