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化學事故的現場急救
第五節 化學燒傷
一、燒傷的現場急救與處理
燒傷的急救是否及時,后送是否得當,對以后的治療以及傷員的預后和轉歸都有重要影響,尤其是成批收容時,要謹慎對待,不容忽視。
(一)燒傷的急救
急救的原則是迅速解除致傷原因,使傷員脫離現場,并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和作好轉送前的準備工作。
1.“滅火”
一般而言,燒傷的面積越大,深度越深,則治療越困難,預后越差。因此,急救的首要措施是“滅火”,即去除致傷源,盡量“燒少點、燒淺點”。不少燒傷過程,例如火焰燒傷時的衣服著火、化學燒傷等,均有一定的致傷時間,且燒傷面積和深度往往與致傷時間成正比。因此,如果迅速進行有效的滅火,是可以減輕傷情的。平時除加強燒傷防護措施外,應大力開展互救自救的教育,熟練掌握各種制式滅火器材的使用,學會利用身邊材料進行各類致傷原因的滅火方法,做到臨危不懼,臨危不亂,分秒必爭。
(1)化學燒傷 化學致傷物質的種類甚多,化學燒傷的一般滅火和急救處理原則如下。
①所有化學燒傷時均應迅速脫去被化學物質浸漬的衣服。
②化學燒傷的嚴重程度除化學物質的性質和濃度外,多與接觸時間有關。因此無論何種化學物質燒傷,均應立即用大量清潔水沖洗至少20分鐘以上,一方面可沖淡和清除殘留的化學物質,另一方面作為冷療的一種方式,可減輕疼痛。注意開始 用水量即應夠大,迅速將殘余化學物質從創面沖盡。
③一般現場無適合的中和劑,如果有,可考慮應用(如磷燒傷時可用5%碳酸氫鈉)。但切不可因為等待獲取中和劑,而耽誤沖洗時間。應予注意的是,使用中和劑所發生的中和反應可產生熱量,有時可加深燒傷,而且有些中和劑本身也有損害作用。因此最切合實際的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清潔水沖洗。
④頭面部燒傷時,應首先注意眼睛、尤其是角膜有無損傷,并優先予以沖洗。尤其是堿燒傷,能引起跟組織膠原酶的激活和釋放,造成進行性損害。在應用大量清潔水沖洗的同時,如有條件,可使用膠原酶抑制劑或球結膜下注射自體血清。
(2)熱力燒傷 包括火焰、蒸汽、高溫液體(如沸水、沸油等)、高溫金屬等,為最常見的致傷原因。常用的滅火方法是:
①盡快脫去著火或沸液浸漬的衣服,特別是化纖面料的衣服。以免著火衣服或衣服上的熱液繼續作用,使創面加大加深;
②用水將火澆滅,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溝內;
③迅速臥倒后,慢慢在地上滾動,壓滅火焰。禁止傷員衣服著火時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止增加頭面部燒傷或吸入性損害;
④迅速離開密閉或通風不良的現場,以免發生吸入性損傷和窒息;
⑤用身邊不易燃的材料,如毯子、雨衣(非塑料或油布)、大衣、棉被等,最好是阻燃材料,迅速覆蓋著火處,使與空氣隔絕;
⑥凝固汽油彈爆炸、油點下落時,應迅速隱蔽或利用衣物等將身體遮蓋,尤其是裸露部位;待油點落盡后,將著火衣服迅速解脫、拋棄,并迅速離開現場,不可用手撲打火焰,以免 手燒傷(含磷可凝固汽油彈燒傷時,滅火方法同磷燒傷);
⑦冷療。熱力燒傷后及時冷療能防止熱力繼續作用于創面使其加深,并可減輕疼痛、減少滲出和水腫,因此如有條件,熱力燒傷滅火應盡早進行冷療,越早效果越好。方法是將燒傷創面在自來水龍頭下淋洗或浸入冷水中(水溫以傷員能耐受為準,一般為15~20℃,熱天可在水中加冰塊),或用冷(冰)水浸濕的毛巾、沙墊等敷于創面。治療的時間無明確限制,一般掌握到冷療停止后不再有劇痛為止,多需0.5~1小時。冷療一般適用于中小面積燒傷,特別是四肢的燒傷。對于大面積燒傷,冷療并非完全禁忌,但由于大面積燒傷采用冷水浸浴,傷員多不能耐受,特別是寒冷季節。為了減輕寒冷的刺激,如無禁忌,可適當應用鎮靜劑,如嗎啡、杜冷丁等。
(3)電燒傷 由于電弧或衣服著火引起的燒傷滅火方法同一般火焰燒傷。一般所指的電燒傷系電接觸燒傷,即電流直接通過身體引起的燒傷。不僅燒傷深,有時可使大塊組織或肢體炭化,甚至立即危及傷員生命。急救時,應立即切斷電源,拉開電閘或用不導電的物品(木棒或竹器等)撥開電源,并撲滅著火衣服。在未切斷電源之前,急救者切記不要接觸傷員,以免自身觸電。滅火后,如發現傷員呼吸心跳停止,應在現場立即行體外心臟按摩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搶救,待心跳和呼吸恢復后,及時轉送就近醫院進一步處理;或在繼續進行心肺復蘇的同時,將傷員迅速轉送至最近的醫療單位進行處理。
2.滅火后的處理
滅火后的急救處理,依燒傷面積大小與嚴重程度,以及有無復合傷或中毒而異。一般應按下列順序處理。
(1)檢查 首先檢查可立即危及傷員生命的一些情況,如有大出血、窒息、開放性氣胸、嚴重中毒等,應迅速進行處理 與搶救。不論任何原因引起心臟停跳、呼吸停止的病人,應就地立即行胸外心臟按摩和人工呼吸的同時,將病人撤離現場(主要是脫離缺氧環境)待復蘇后進行后送;或轉送到就近醫療單位進行處理。
(2)脫離現場 一般傷員經滅火后,迅速脫離現場,移至安全地帶或就近的醫療單位。
(3)判斷傷情 初步估計燒傷面積和深度判斷傷情,應注意有無吸入性損傷。復合傷或中毒等。
(4)鎮靜止痛 燒傷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煩躁,應予以鎮靜止痛。對輕度燒傷病人,可口服止痛片或肌肉注射杜冷丁。而對大面積燒傷,由于外周循環較差和組織水腫,肌肉注射往往不易吸收,可將杜冷丁稀釋后由靜脈緩慢推注,一般與非那根合用。但對年老體弱、嬰幼兒、合并吸入性損傷或顱腦損傷者應慎用或盡量不用杜冷丁或嗎啡,以免抑制呼吸,可改用魯米那或非那根。切忌大量長期應用鎮痛鎮靜藥物,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5)保持呼吸道通暢 對因吸入性損傷或面部燒傷發生呼吸困難者,根據情況用氣管插管或切開,并予以吸氧。如有CO中毒征象,短時間內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
(6)創面處理 滅火后,即應開始注意防止創面污染,可用燒傷制式敷料或其他急救包三角巾等進行包扎,或用身邊材料如清潔的被單、衣服等加以簡單保護,以免再污染。同時也使創面在搬運過程中得到保護,防止再損傷。急救包扎時,已肯定滅火的衣服可不脫掉,可減少污染。若為化學燒傷,所浸濕的衣服必須脫掉。寒冷季節還應注意保暖。
(7)復合傷的處理 如有骨折應進行固定;顱腦、胸腹等嚴重創傷在積極進行搶救的同時,應優先送至鄰近醫療單位處 理;一般創傷進行包扎。
(8)補液治療 由于急救現場的不具備輸液條件,傷員一般可口服適當燒傷飲料(每片含氯化鈉0.3g,碳酸氫鈉0.15g,苯巴比妥0.03g,糖適量。每服一片,服開水100ml,或含鹽的飲料,如加鹽的熱茶、米湯、豆漿等。但不宜單純大量喝開水,以免發生水中毒。狗的實驗研究證明,30%淺Ⅱ度燒傷早期口服燒傷飲料,傷后并經顛簸(模擬后送情況),實驗狗均未發生休克。臨床上,也發現淺Ⅱ度燒傷面積的青壯年經早期口服補液,大都可不發生休克。然而對嚴重燒傷,淺Ⅱ度燒傷面積超過1%的小兒或老年,已有休克征象或胃腸道功能紊亂(腹脹、嘔吐等)的傷員,如條件允許,應進行靜脈補液(等滲鹽水、5%葡萄糖鹽水、平衡鹽溶液、右旋糖酐和/或血漿等)。
(9)應用抗生素 對大面積燒傷傷員應盡早口服或(肌)注射廣譜抗生素。
(10)及時記錄及填寫醫療表格,以供后續治療參考。
3.急救注意事項
(1)現場搶救,特別是成批燒傷病人的現場搶救是一項緊張的工作,救治人員必須沉著、鎮靜,有組織地協調工作,不可忙亂。
(2)衣服著火時,要制止傷員奔跑呼叫,以免助燃和吸入火焰,并使傷員迅速離開密閉和通氣不良的現場。防止吸入煙霧和高熱空氣引起吸入性損傷。
(3)化學燒傷時,往往同時有熱力燒傷和中毒,搶救人員應全面考慮和處理。務必弄清化學物質的性質。沖洗時水要多,時間要夠長,力求徹底。如疑有全身中毒的可能性,應及早處理。
(4)滅火時,力求迅速,盡可能利用身邊的材料或工具。一 般不用污水或泥沙進行滅火,以減少創面污染,但若確無其他可利用材料時,亦可應用污水或泥沙,不要因此而使燒傷加深,面積加大。
(5)已滅火而未脫去的燃燒過的衣服,特別是棉衣或毛衣,務必仔細檢查是否仍有余燼未滅,以免再次燒傷,或燒傷加深加重,特別是對神志不清或昏迷的傷員。
(6)對有吸入性損傷的傷員,應密切觀察,并迅速后送至附近醫療單位進一步處理。
(7)除很小面積的淺度燒傷外,創面不要涂有顏色的藥物或用油脂敷料,以免影響進一步創面深度估計與處理(清創等)。一般可用消毒敷料包扎或清潔被單等包裹保護創面。水皰不要弄破,也不要將腐皮撕去,以減少創面污染機會。
(8)要重視記錄和各種醫療表格的填寫。除記錄燒傷面積、深度、復合傷和中毒等外,應將滅火方法、現場急救及治療措施注明,并作初步的傷情分類,特別是成批燒傷時,應分清輕、重、緩、急,便于后送及進一步治療參考。
(二)現場處理
無論平時或戰時,在現場搶救之后,均需先將傷員迅速移至就近的醫療單位進行初步處理,然后依情況進一步處理。嚴重燒傷傷員休克發病率高,如后送不當將加重休克或加速休克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甚至導致死亡。因此,就某一具體傷員而言,該不該后送,后送時機和后送工具的選擇,以及后送途中應注意什么問題,都必須周密計劃。既要考慮到當時的人力和物力條件,更需考慮傷員的具體情況。現就下列幾個問題,加以闡述。
1.就地治療
嚴重燒傷傷員經長途轉運,顛簸與反復搬動,再加之途中 治療不及時等原因,休克多明顯增重,創面感染也顯著加重、有的傷員甚至在后送途中死亡。即使到達目的地以后雖經積極搶救,有的也難以從嚴重休克中搶救過來;或雖勉強渡過休克,但由于機體缺血缺氧時間較長和抵抗力已嚴重低下,常常接踵而至的是暴發全身性感染或/和發生嚴重內臟并發癥甚至器官功能衰竭,致處理困難,病死率很高。如有可能,應盡量創造條件,就地(指現場鄰近醫療單位)進行早期治療。
開展就地治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應有領導、有組織地進行;領導、醫務人員、群眾三結合。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協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參加搶救的人員要勇挑重擔,全心全意地為傷員服務。
(2)克服一切困難,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積極創造條件搶救傷員。如無菌隔離、保溫等,均可就地取材,依靠群眾智慧來解決。
(3)成批收容時,應周密組織,防止忙亂。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4)設有燒傷病房或設有燒傷防治研究任務的醫院或醫療機構,平時應有所準備,以便隨時可以出動,以協助兄弟單位開展就地治療。
①人員準備。根據醫院的大小與技術力量,可將專業人員分成若干搶救小組,一般一個小組包括醫生一名,護士2~3名,各小組輪流值班。接到外出搶救任務后,可立即奔赴出事地點,協助搶救。出發人數可根據傷情及傷員人數增減。
②物質準備。包括急救包和急救箱兩種。每一急救包可供一名嚴重燒傷傷員急救用(見表3-4)。采用背包式急救包便于攜帶。急救箱的內容基本上與急救包相同,只是擴大5倍,可供5~6名燒傷傷員急救用。此外,另加簡易合血器材一套,氣 管切開(或插管)包一個,消毒煮鍋一具,50ml空針一副,尿比重計及石蕊試紙。攜帶物的多少可根據現場急救人員及物質條件而定。如該地有醫療機構,則主要是技術力量的支援,所需急救和治療物質可由當地醫院解決。
③思想準備。值班的外出搶救人員,必須作好思想準備,一有任務,能立即出發。
表3-4 燒傷急救包內容(供參考)
2.后送
平時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就地開展治療時,則應作好后送的準備。后送時對嚴重燒傷傷員影響較大,為了盡可能地減少傷員在后送途中可能增加的損害或負擔,因此應針對后送途 中可能發生的情況與意外,周密計劃,加以預防。
(1)燒傷傷員在什么時機后送對傷員影響最小,與燒傷嚴重程度、致傷原因、傷員的情況、后送工具、途中條件(如能否進行必要的治療)和后送距離等有關,而最重要的是傷員的情況。燒傷越嚴重,休克發生越早,有的在傷后1~2小時即可發生嚴重休克。因此對每一燒傷傷員,最合適的后送時機應依其具體情況而定。
(2)后送前的處理。后送前的處理是否恰當,對休克的發生和發展及對后送途中是否能平穩過渡均有明顯影響。后送對影響休克發生的因素較多,后送前得到輸液、鎮痛和創面保護者,休克的發生率較未進行上述處理者低得多。由此可看出進行后送前的處理是必要的。因此,后送前應做好各種準備和處理,并估計途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或意外,事先加以預防,并保證后送途中的安全與平穩。后送前的處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鎮痛、鎮靜。疼痛和煩躁均可加重病情。一般采用杜冷丁或嗎啡,或杜冷丁與非那根合用,肌肉注射。如傷員已有休克,肌肉注射吸收比差,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應采用靜脈注射(5%~10%葡萄糖液中緩慢注)或點滴。有顱腦外傷或呼吸抑制、嚴重吸入性損傷呼吸困難者忌用,可改用魯米那鈉。后送前,應避免應用冬眠合劑,以防后送途中因體位改變(如搬運、汽車上下坡時),引起體位性休克。
②創面處理。現場急救時已經妥為包扎的創面,可不打開,以免增加污染機會;未經包扎或包扎不妥當的創面,應包扎或重新加固,以便于后送時搬運及防止創面污染和損傷。如無適當的敷料(敷料宜厚,吸水性強,不致滲透,防止增加污染機會),至少應用一消毒或清潔大單將創面妥為包裹。對于手指(趾)環形焦痂,后送前應進行雙側焦痂切開減壓,切口應延開 至指(趾)端。
③補液治療。一般傷員可予以口服燒傷飲料或其他含鹽飲料。燒傷面積較大的傷員或后送路途較遠者,應進行靜脈輸液。已發生休克的傷員、應進行靜脈補液及其他抗休克措施,待休克基本被控制后方可后送。后送前雖未發生休克,但估計在后送途中可能發生休克者,亦應進行靜脈輸液。如果后送途中時間較長,還應準備好途中輸液的措施。
④使用抗生素。一般傷員可口服廣譜抗生素,如不能或估計口服吸收不良,應肌注或靜脈注射抗生素。為了預防早期發生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應及早應用青霉素(過敏試驗陰性后)。
⑤保持呼吸道通暢。有呼吸道梗阻征象的傷員,后送前應進行氣管切開或插管。頭面頸部深度燒傷或中度以上吸入性損傷傷員,估計在后送途中有發生呼吸道梗阻可能者,亦應行氣管切開或插管,以防后送途中發生窒息。途中應準備給氧,可采用簡容的塑料包供氧。
⑥放置導尿管、胃管。重度燒傷傷員應置尿管,觀察尿量,以便了解休克情況及調整途中補液速度。放置胃管,以防后送途中發生嘔吐和誤吸。
⑦處理復合傷。傷員如有復合傷或骨折時,應予固定,止血;復合傷中毒時,應經過一定的處理后,再進行后送。
⑧整理好如有醫療文件(復印件亦可)隨傷員后送。以便收容單位了解傷員入院前的治療經過,查體資料和實驗檢查結果。
安全轉送嚴重燒傷傷員的一些必要準備和要求見表3-5。
3.后送途中注意事項
①選擇合適的后送工具。后送工具應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表3-5 燒傷病人安全轉送的必要準備和要求
a.速度快、顛簸少、平穩,備有能在行進途中治療或緊急處理的設施。當然必須在客觀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結合傷員人數和實際情況全面考慮。尤其是在戰時或成批收容時,更應考慮具體情況。選擇后送工具主要針對重度燒傷傷員,因為輕度燒傷傷員,即使是后送時間長一點,稍受顛簸,可能發生休克的機會也較少。飛機、輪船、火車、汽車均為常用運輸工具,以飛機輸送最為理想。其次為火車(衛生列車)、輪船,較平穩且空間較大,人員物品配備易于齊全,利于途中急救治療,轉運途中傷員應橫置,特別是普通飛機轉運。如因機倉狹窄不能橫放,則起飛時應取足朝機頭位,否則起飛時慣性將使血液涌向足部造成體位性休克或急性腦缺血,甚至突然死亡。飛機降落時,傷員應調換成頭朝機頭位。直升飛機則無此慮。一般后送距離在50km以內者,沒有必要使用飛機轉運;50~250km者可采用直升飛機轉運;250km以上者可采用速度較快的飛機。其他運輸工具如擔架、手推車等,無論平戰時,易于組織使用,不受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平穩,且可隨時停留,進行緊急處理。
b.保證“顛簸少”的前提下,爭取快送。實踐證明,途中被顛簸者的休克發生率與嚴重程度,遠較未經顛簸者嚴重,特別是有暈動癥者。因此有時在速度上應適當放慢,以減少慢 顛,尤其是汽車。如果遇有道路不平,為了減少顛簸,除減慢速度外,如果車為空載,可適當增裝重物(如無重物,砂石亦可)。
②注意冬季防寒,夏季防暑,還應注意防塵。暴露部位的創面,還要注意防蚊蠅和灰塵。
③途中要有良好的鎮痛、鎮靜藥物和采取相應的措施,但應注意防止過量。有暈動癥者,后送前應服用藥物預防。后送前已用鎮痛藥物的傷員,如在短時間內發生煩躁不安,應尋找原因,一般多系休克的表現,也可由于呼吸道梗阻或腦水腫等所致,應注意檢查,及時予以相應處理。
④在途中,一般傷員可小量多次口服燒傷飲料或其他含鹽飲料或湯汁等。一次量不宜過多,以免發生嘔吐、腹脹,甚至急性胃擴張。如果飲用開水過多,尚可發生水中毒,應注意防止。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則應考慮途中補液:a.重度燒傷傷員,不論有無休克征象;b.已出現休克征象的傷員;C.有明顯消化道功能紊亂如反復嘔吐、腹脹等,不能繼續口服補液者。
途中輸液可采用塑料袋輸液裝置。塑料袋可放在傷員身體的下面,借助身體重量壓迫,將液體注入靜脈內。此法較為簡便,亦不容易污染,液體輸完后自行停止,不致有發生空氣栓塞之慮。但輸入速度不易控制,也不便觀察。如無塑料袋輸液裝置,亦可采用其他輸液裝置,使用一次性輸液管。為防止途中的晃動致滴管內充滿液體,妨礙液體平面與滴數的觀察,簡單的預防方法是將滴管上方的輸液管轉一圈。
途中輸液容易滑脫,應注意將輸液的肢體、導管、接頭、膠管等妥為固定,并密切觀察。
⑤后運途中應注意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切開氣管(或插管)和給氧。如條件不允許進行氣管切開或插管,緊急情況下 可采用環甲筋膜切開或插管的方法。已有氣管切開或插管者,注意及時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并將套管妥為固定。
⑥有復合傷或中毒的傷員,應注意全身情況及局部和傷肢包扎固定、有無出血等情況。上有止血帶的傷員,要按時進行松解和處理。隨時注意保護好創面。
⑦留置導尿管的傷員,應按時觀察尿量及尿道是否通暢;尿管應妥為固定,以防滑脫。
(三)入院燒傷傷員早期處理程序
燒傷傷員的早期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傷員的后續治療與預后。為防治成批收容時出現忙亂,一般可按下列程序處理。
1.輕傷員
輕傷員一般指輕度燒傷或休克的中度燒傷傷員。
①判斷傷情、了解病史。傷員入院后即應初步估計燒傷面積和深度,重點檢查有無復合傷或中毒,并判斷其嚴重程度。了解受傷史及傷后的處理和經過,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等,稱量體重。如有嚴重復合傷或中毒,應按重傷員處理。
②鎮痛鎮靜。一般疼痛較明顯者,可酌情應用鎮痛鎮靜劑,口服或肌肉注射。
③視病情需要飲水進食。給予靜脈補液或口服燒傷飲料或含鹽飲料。如無禁忌可酌情進食(流汁、半流汁或普食)。
④應用抗生素和破壞風抗生素。傷后早期可選用(廣譜抗生素);行破傷風抗毒素預防注射(過敏皮試陰性后)。
⑤進行創面處理。主要進行簡單清創,并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法。
⑥記錄出入量,填寫燒傷記錄單。
2.重傷員
重傷員指重度或特重燒傷或已有休克征象的中度燒傷 傷員。
①進行簡單衛生整頓,如去除臟衣服及污穢的敷料,躺在消毒單下,身體可用消毒單覆蓋,防止繼續污染。判斷傷情,初步估計面積和深度。重點查體,測量血壓、脈搏、呼吸和體溫,注意有無復合傷、中毒或吸入性損傷,并判斷其嚴重程度。決定是否應采取緊急措施,如氣管切開(或插管)止血等。
②簡單了解受傷史及傷后處理經過,包括后送情況及后送工具與途中處理等。簡單了解既往史,有無慢性疾病、藥物過敏史等。詢問傷情體重(如傷情無體重記錄,應予測量或根據公式計算體重)。
③鎮痛鎮靜 一般選用杜冷丁,或與非那根合用。靜脈給藥。
④建立靜脈輸液通道的同時,抽血進行血型、合血、血電解質、尿素氮、肌酐含量及血常規檢查。有條件者,進行血氣分析,血粘度、血晶體及膠體滲透壓、肝功能以及指定的特(殘)殊檢查。根據估計的燒傷面積(Ⅱ、Ⅲ度)初步計劃輸液量、液體性質及輸入速度。靜脈通道必須暢通,一般可以套管針穿刺,以保證輸液速度,否則應進行靜脈切開,放入較大的硅膠管。大隱靜脈高位切開或穿刺,將硅膠管放入下腔(或)髂、靜脈的方法應作為最后選擇的途徑。
⑤未置導尿管者,應導尿并留置導尿管。注意初尿的性質與量,有無血紅蛋白尿或血尿,送檢尿常規,滲透壓、比重。留24小時尿,送檢尿電解質、肌酐、尿素氮含量等。
⑥對有呼吸困難者、已行氣管切開(插管)或已休克者,予以吸氧者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注意保持氣道通暢。
⑦注射抗生素或破傷風抗毒素(過敏測驗陰性后)。抗生素的選用依傷情而定,一般初選青霉素、慶大霉素、苯唑青霉素、 丁胺卡那毒素及其他廣譜抗生素。危重或休克病人由靜脈給藥。
⑧作好記錄,包括出入量、治療措施,病情發展等。
⑨創面處理 一般在休克被控制、痛情相對平穩后進行。多行簡單清創。清創時,重新核對燒傷面積和深度。清創后,據情對創面實行包扎或暴露療法,選用有效外用藥物。
⑩環形、縮窄性焦痂,痂下張力較高時,應盡早切開減張,以解除壓迫,防止遠端或深部組織缺血壞死。
(11)填寫燒傷記錄單。
(四)成批燒傷傷員的收容與處理
1.成批燒傷的特點
①傷員多、傷情較重。平時成批燒傷易發生在火災或燃燒爆炸或交通事故中。不僅受傷人數較多,而且傷情也都較重。成批燒傷時發生吸入性損傷,復合傷及中毒者也較多。
②任務重。成批燒傷突然發生后,現場搶救、后送到早期處理;從輸液抗休克、創面處理到抗感染;以及后勤保障、物質供應等工作都很繁重,需要大量人力或物力。而在工作開始展開階段,醫務人員和醫療物質皆可能暫時短缺,工作可能忙亂。在安排力量時,固然要重視危重傷員的搶救,但絕不可忽視中、小面積傷員,否則容易顧此失彼。最好是輕重傷員分組專人管理,以便兼顧。
③治療比較困難。由于成批燒傷傷員數量多,因此重傷員,吸入性損傷,復合傷及中毒等的發生機會也增多;更由于大批傷員突然發生,往往從現場急救,后送到早期處理多不夠理想,休克發病率不僅較高,而且程度也較重。這類傷員經過后送折騰與休克的沉重打擊后,機體抵抗力的下降,加之這類傷員往往創面污染也較重,如果處理又因為傷員多,不能及時進行,常常迅速發生全身性感染。同時傷員居住密度也較高,容易發生交叉感 染。更重要的是,成批收容時往往由于估計不足,醫療技術力量和藥品器材一時調配不上,有的問題未能及時發現或/和得到適當處理。因此,成批燒傷的處理,遠較單個燒傷收容困難。無論領導或醫務人員應從思想上、人力、物力上均有充分準備。
2.成批收容的組織工作
成批收容的搶救工作,必須在統一領導下進行。
①指揮組。由黨、政業務負責干部共同組成,全面領導搶救工作。
②搶救治療組。由領導和業務人員組成。根據傷員的實際情況(輕、重人數)和醫務人員力量(醫、護人數,業務技術情況)分成若干小組,如分類組、重傷組、輕傷組等,負責傷員的治療工作。如條件允許,一名嚴重燒傷傷員(燒傷面積大于70%)可配備1~2名主管醫師和3~4名護士,組成一個治療小組,專職管理,避免忙亂和交叉感染。
③藥品器材供應組。由藥房、物質供應部門的有關人員組成,主要負責藥品器材和敷料布類供應及各種治療用品的消毒、準備、供應等。在物質使用過程中,應盡量節約,就地取材。
④后勤組。主要負責傷員的營養、車輛運輸、血源、檢驗等后勤供應工作(血源、檢驗工作可由指揮組直接領導或屬于藥品器材供應組亦可)。
⑤政治宣傳組。主要負責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及時宣傳表揚好人好事、做好傷員家屬和單位領導接待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及時了解參加搶救人員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存在的困難,予以解決。同時做好無償獻血的動員。
3.成批收容的分類工作
做好分類工作不僅可以減少忙亂,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輕、重傷員各得其所,及時獲得當時條件下最好的治療。由于 燒傷傷員輕重懸殊較大,同時常有吸入性損傷,復合傷或中毒,使分類較一般分類復雜,困難也較多。因此應由有經驗的醫生來擔任分類工作。分類組一般可由搶救治療組領導,或由領導親自指揮。
成批燒傷收容時早期分類的目的,主要是迅速發現危重傷員,及時組織搶救;同時安置一般傷員,使有專人負責處理,從而避免忙亂。但由于傷員多,入院倉促,加之可能已經包扎,不能全面檢查傷情,因而多難做到一次分類即十分準確。因此成批燒傷的分類工作宜分兩步進行。①初步分類:在傷員入院時進行,主要是將那些有休克,呼吸道梗阻或其他需要緊急處理(如大出血、昏迷、嚴重中毒等)的傷員分出,交搶救組進行處理;其他傷員均暫收清創室或病房;②再次分類:經抗休克及
圖3-2 成批燒傷傷員收容分類示意圖
創面處理后,再次根據傷情分類,進入隔離區或調整病房。再次分類的標準必須根據收容單位的條件而異。一般可劃分為重病區(嚴格隔離區)與輕病區(一般隔離區)。重病區收容燒傷面積50%以上的病員,燒傷面積50%以下者收容在輕病區。每個病區又可根據傷情劃分(如監護病房或特護病房及一般病房等)。若無條件劃分病區,亦可劃分為輕、重傷員病房。根據傷情,定出各病區(房)的隔離要求,見圖3-2。
這樣分類的優點是迅速,重傷員不致耽誤或遺漏,經過清潔整頓后再進入隔離區,避免將臟衣服及敷料等帶入,減少交叉感染。此外,如傷員需繼續后送或分散,指揮人員亦可做到心中有數。
二、化學燒傷
無論在平時或戰時均要重視化學燒傷的診斷和治療。隨著化學工業的不斷發展,除常見的化工產品致傷外,常有新的化學產品出現,臨床工作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認識,在現代戰爭中,化學武器也在不斷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目前國際的局部戰爭中均應用了化學武器,故化學燒傷的防治,無論在平時或戰時都很重要。
(一)化學燒傷的特點及致傷機理
化學燒傷的致傷因子與皮膚的接觸時間往往較熱燒傷的長,因此某些化學燒傷可以是很深的進行性的損害,甚至通過創面等途徑吸收,導致全身各臟器的損害。
1.局部損害
局部損害的情況與化學物質的種類,濃度以及與皮膚接觸的時間等均有關系。化學物質的性能不同,局部損害的方式也不同,例如酸凝固組織蛋白;堿則皂化脂肪組織;有的則毀壞組織的膠體狀態,使細胞脫水或與組織蛋白結合;有的則因本 身的燃燒而引起燒傷;如磷燒傷;有的本身對健康皮膚并不致傷,但由于大爆炸燃燒致皮膚燒傷,并進而引起毒物從創面吸收,加深局部的損害或引起中毒等。局部損害中,除皮膚損害外,粘膜受傷的機會也較多,尤其是某些化學蒸氣或發生爆炸燃燒時更為多見。因此,化學燒傷中眼及呼吸道的燒傷較一般火焰燒傷更為常見。
化學燒傷的嚴重程度,除與濃度及作用時間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該化學物質的性質。例如一般酸燒傷,由于組織蛋白凝固后局部形成一種痂殼,可以防止酸的繼續損害。而有的化學燒傷則有一繼續加深的過程,例如堿燒傷后所形成的皂化脂肪或可溶性的堿性蛋白,磷燒傷后所形成的磷酸等,都可繼續使組織破壞加深。對這些致傷機理的了解,有助于化學燒傷的局部處理。
2.全身損害
化學燒傷的嚴重性不僅在于局部損害,更嚴重的是有些化學藥物可以從創面、正常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等吸收,引起中毒和內臟繼發性損傷,甚至死亡。有的燒傷并不太嚴重,但由于合并有化學中毒,增加了救治的困難,使治愈較同面積與深度的一般燒傷明顯降低。更由于化學工業迅速發展,能致傷的化學物品種類繁多,有時對某些致傷物品的性能一時不易了解,更增加了搶救困難。
雖然化學致傷物質的性能各不相同,全身各重要內臟器官都有被損傷的可能,但多數化學物質系經由肝、腎而排出體外,故此二器官的損害較多見,病理改變的范圍也較廣,常見的有中毒性肝炎、局灶性肝出血壞死,急性腎功能不全及腎小管腎炎等,肺水腫也常見。除了由于化學蒸氣直接對呼吸道粘膜的刺激與呼吸道燒傷所致外,不少揮發性化學物質的呼吸道吸入, 可刺激肺泡引起肺水腫。此外,還有些化學物質如苯等可直接破壞紅細胞,造成大量溶血,不僅使傷員貧血,攜氧功能發生嚴重障礙,而且增加肝、腎功能的負擔與損害;有的則與血紅蛋白結合成異性血紅蛋白,發生嚴重缺氧;有的則可引起中毒性腦病、腦水腫、周圍或中樞神經損害,骨髓抑制、心臟毒害、消化道潰瘍及大出血等。
(二)一般處理原則
化學燒傷的處理原則同一般燒傷。應迅速脫離現場,終止化學物質對機體的繼續損害;采取有效解毒措施,防止中毒;進行全面體檢和化學監測。
1.脫離現場
終止化學物質對機體繼續損害,應立即脫離現場,脫去被化學物質浸漬的衣服,并立即迅速地用大量清水沖洗。其目的一是稀釋,二是機械沖洗,將化學物質從創面和粘膜上沖洗干凈,沖洗時可能產生一定熱量,但由于繼續沖洗,可使熱量逐步消散。沖洗用水要多,時間要夠長。一般清水(自來水、井水和河水等)均可使用。沖洗持續時間一般要求在2小時以上,尤其在堿燒傷時,沖洗時間過短很難奏效。如果同時有火焰燒傷,沖洗尚有冷療的作用。當然有些化學致傷物質并不溶于水,但沖洗的機械作用可將其自創面清除干凈。
頭、面部燒傷時,要注意眼、鼻、耳、口腔內的清洗。特別是眼,應首先沖洗,動作要較柔,如有條件可用等滲鹽水沖洗,否則一般清水亦可,如發現眼瞼痙攣、流淚,結膜充血,角膜上皮膚及前房混濁等,應立即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沖洗。再用2%熒光素染色檢查角膜損傷情況,輕者呈黃綠色,重者呈瓷白色。為防止虹膜睫狀體炎,可滴入1%阿托品液擴瞳,每日3~4次,用0.25%氯霉素液,1%慶大素霉液或1%多粘菌素液滴眼,以及 涂0.5%金霉素眼膏等以預防繼發感染。還可用醋酸可的松眼膏以減輕眼部炎癥反應。局部不必用眼罩或紗布包扎,但應用單層油紗布覆蓋以保護裸露的角膜,防止干燥所致損害。
石灰燒傷時,在清洗前應將石灰去除,以免遇水后石灰產熱,加深創面損害。
有些化學物質則要按其理化特性分別處理。大量流動水的持續沖洗,比單純用中和劑拮抗的效果更好。用中和劑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20分鐘即可,中和處理后仍須再用清水沖洗,以避免因為中和反應產熱而給機體帶來進一步的損傷。
2.防治中毒
有些化學物質可引起全身中毒,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一旦診斷有化學中毒可能時,應根據致傷因素的性質和病理損害的特點,選用相應的解毒劑或對抗劑治療,有些毒物迄今尚無特效解毒藥物。在發生中毒時,應使毒物盡快排出體外,以減少其危害。一般可靜脈補液及給予利尿劑,以加速排尿。苯胺或硝基苯中毒所引起的嚴重高鐵血紅蛋白癥,除給氧外,可酌情輸注適量新鮮全血,以改善缺氧狀態。
詳見表3-6及表 3-7。
表3-6 化學燒傷局部的急救措施
除上述處理外,并要維持人體重要臟器的功能,尤其是肺、心、腦和腎的功能,防止多臟器衰竭。
(三)常見的化學燒傷
1.酸燒傷
酸燒傷的種類甚多。能造成燒傷的酸主要是強酸如硫酸、硝酸和鹽酸等無機酸,其他還有三氯醋酸、石炭酸、鉻酸、氯磺酸和氫氟酸等。在酸燒傷中,重點討論強酸燒傷和氫氟酸燒傷。
(1)強酸燒傷 高濃度酸能使皮膚角質層蛋白質凝固壞死,呈界限明顯的皮膚燒傷,并可引起局部疼痛性凝固性壞死。 各種不同的酸燒傷,其皮膚產生的顏色變化也不同,例如硫酸創面呈青黑色或棕黑色;硝酸燒傷先呈黃色,以后轉為黃褐色;鹽酸燒傷則呈黃藍色;三氯醋酸的創面先為白色且軟,以后變為青銅色等。此外,顏色的改變還與酸燒傷的深淺有關,潮紅色最淺,灰色、棕黃色或黑色則較深。
痂皮的柔軟度亦為判斷酸燒傷深淺的方法之一。淺度者較軟,深度者較韌,往往為斑紋樣、皮革樣痂皮,但有時在早期較軟,以后轉韌。一般來說,痂皮色深、較韌、如皮革樣,脫水明顯而內陷者,多為Ⅲ度。此外,由于酸燒傷后形成一薄膜,末梢神經得以保護,故疼痛一般較輕。當然,這與酸的性質及早期清洗是否徹底也有關。如果疼痛較明顯,則多表示酸在繼續侵蝕,一般也表示燒傷較深。酸燒傷創面腫脹較輕,很少有水泡,創面滲液極少,因此,不能以有無水泡作為判斷燒傷深度的標準。
由于酸燒傷后迅速形成一層薄膜,創面干燥,痂下很少有感染,自然脫痂時間長,有時可達1月以上,脫痂后創面愈合較慢。
濃硫酸有吸水的特性,含有三氧化硫,在空氣中形成煙霧,吸入后刺激上呼吸氣道,最小口服致死量為 4mL。濃硝酸與空氣接觸后產生刺激性的二氧化氮,吸入肺內與水接觸而形成硝酸和亞硝酸,易致肺水腫。鹽酸可呈氯化氫氣態,引起氣管支氣管炎,臉痙攣和角膜潰瘍。
氯磺酸遇水后可分解為硫酸和鹽酸,比一般酸燒傷更為嚴重,常為Ⅲ度燒傷,必須予以重視。
酸燒傷后立即用水沖洗是最為重要的急救措施,沖洗后一般不需用中和劑,必要時可用2%~5%的碳酸氫鈉、2.5%氫氧化鎂或肥皂水處理創面。中和后,仍用大量清水沖洗,以去除剩余的中和溶液,中和過程中產生的熱及中和后的產物。
表 3-7 燒傷時常見的幾種化學
中毒的癥狀與急救措施
創面處理同一般燒傷。由于酸燒傷后形成的痂皮完整,宜采用暴露療法。如確定為Ⅲ度,亦應爭取早期切痂植皮。
口服腐蝕性酸可引起上消化道燒傷、喉部水腫及呼吸困難,可口服氫氧化鋁凝膠,雞蛋清和牛奶等中和劑。忌用碳酸氫鈉,以防胃脹氣,引起穿孔。禁用胃管洗胃或用催吐劑。可口服強的松,以減少纖維化,預防消化道疤痕狹窄。
(2)氫氟酸燒傷 氫氟酸是一種無機酸,具有強烈腐蝕性,它可以引起特殊的生物性損傷。作為一種清洗劑,已被廣泛應用于高級辛烷燃燒、致冷劑、半導體制造以及玻璃磨砂和石刻等工業領域。在國外,有些家庭也用此作為除銹劑。因此,在工業化城市急診室或職業病治療中心,經常可見到應用氫氟酸而引起的損傷。
氫氟酸是氯化氫與高品位氟礦石反應產生的氟化氫氣體,該氣體冷卻液化即成氫氟酸。40%~48%的氫氟酸溶液即可產生煙霧。它的離解力比鹽酸低100倍。它又是一種高溶性的溶質,其滲透系數與水相近。通過氟化氫分子擴散可實現氟離子的跨膜轉運。主要出現低鈣、高鉀和低鈉血癥。
①氫氟酸損傷機理及其特點:常與用的鹽酸或硫酸不同,氫氟酸生物學作用包括兩個階段,首先與其他無機酸一樣作為一種腐蝕劑作用于表面組織,其次,由于氟離子具有強大的滲液力,它可引起組織骨化壞死,骨質脫鈣和深部組織遲發性劇痛。
氫氟酸燒傷的機理主要有:初始的脫水作用;由于低pH值引起的損傷:氟離子的結合作用。氫氟酸燒傷引起深組織劇烈疼痛。當氟化物穿透皮膚及皮下組織時可以引起組織液化壞死以及傷部骨組織的脫鈣作用。氫氟酸可以迅速穿透到甲床、基質和指骨,引起指(趾)甲下侵犯。氟離子通過皮膚、呼吸道 或胃腸道吸收后,分布在組織器官和體液內,從而抑制多種酶的活力。氟離子與鈣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鈣,使血漿鈣濃度降低,嚴重時可引起致命的低鈣血癥。值得指出的是,氫氟酸損傷作用是進行性的,如不及時治療,燒傷面積和深度將不斷發展,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②臨床表現:氫氟酸皮膚燒傷的程度與氫氟酸濃度和作用時間有關。濃度<20%時損傷較輕,皮膚不失活力,外表正常或呈紅色,濃度>20%時則表現有紅、腫、熱和痛、并逐漸發展成白色的質稍硬的水泡,水泡中充滿膿性或干酪樣物質。如果不及時治療,燒傷面積深度可以不斷發展。痛出現的時間與濃度有關,一般在傷后1~8小時出現疼痛,而濃度>50%時,通常可立即引起疼痛和組織壞死。氫氟酸燒傷的疼痛除了可能有遲發性特點外,還有頑固性和劇烈性的特點,這種疼痛有時用麻藥也不能緩解。概括起來講,氫氟酸燒傷的創面有以下四個特點:A.遲發性深部組織劇痛;B.燒傷區皮膚凝固變性,質地變厚;C.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出現進行性組織損傷甚至腐蝕到骨組織;D.可能引起指(趾)甲下損傷。
嚴重氫氟酸燒傷可引起氟離子全身性中毒,導至致命的低鈣血癥。Greco等認為下列情況可能引起低鈣血癥,應引起足夠的重視:a.濃度>50%,燒傷面積≥1%者;b.任何濃度的氫氟酸燒傷,燒傷面積>5%者;c.吸入濃度在60%以上的氫氟酸煙霧者。必須注意低鈣血癥可以在傷后很快發生。氟化物神經中毒的臨床表現有手足搐搦、心律失常、嗜睡、嘔吐、腹瀉、流涎、出汗以及因多種酶活力下降所引起的低鈣血癥。心電圖表現主要為Q—T間期延長。上述表現主要由低鈣血癥所致。低鈣血癥是氟化物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
氫氟酸引起的吸入損傷和眼燒傷,除了具有一般原因引起 燒傷特點外,還具有氫氟酸燒傷的特征,臨床上必須加以重視。
③治療:由于氫氟酸燒傷有其特點和潛在危險性,必須積極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應分秒必爭地進行急救治療,對傷情的發展要有充分的估計。
近50年來氫氟酸燒傷的治療方案,主要是用某些陽離子通常是鈣離子、鎂離子或季胺類物質來結合氟離子,或是將這些陽離子的制劑注射到深部組織、或是局部應用通過其擴散作用與氟離子結合。
a.早期處理:首先燒傷后應立即脫去污染的衣服或手套,并應用大量清水徹底沖洗燒傷創面,由于該酸具有較強的穿透組織的能力,所以沖洗效果往往是不甚滿意的如有水泡則予以清除。若指(趾)甲下有浸潤,必須拔除指(趾)甲。可選用在局部阻滯麻醉下進行,也可以不用麻醉。必須指出麻醉后疼痛緩解并不等于氟離子失活,要警惕病情的掩蓋。
b.鈣劑的外用:ChicR推薦局部外用碳酸鈣凝膠,即用10片碳酸鈣片研成細末,再將這些粉末與20mL水溶液潤滑劑混合制成凝膠。將該凝膠直接涂于創面,4~8小時換一次。該治療方法簡便,甚至在致傷現場就可使用。也可用氯化鈣60g、硫酸鎂35g、5%碳酸氫鈉250mL、生理鹽水250mL、慶大霉素8×104U、1%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配制而成,進行創面濕敷,每月1~2次,持續3天。臨床應用的結果表明療效是滿意的。
c.鈣劑的局部注射:早年有應用25%硫酸鎂進行燒傷部位的注射取得成功,但考慮到氟化鎂是一種十分難溶的化合物,因此改用10%葡萄糖酸鈣局部注射。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實驗室研究和臨床實踐均提示其效果是滿意的。由于疼痛解除是治療有效的標志,所以注射時禁用局麻藥。
d.鈣離子直流電導入:通過直流電的作用,促進鈣離子從創面進入體內,從而起到結合氟離子減輕損傷的作用。
e.糖皮質激素的應用:Matner等認為糖皮質激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及其輔酶的活性,并具有抗組胺作用,從而減輕了氫氟酸的進行性破壞作用。另外,糖皮質激素可通過穩定鉀與鈣、膽固醇與磷脂的復雜關系,從而促進被氫氟酸破壞的細胞和組織成分的再生。糖皮質激素可配入外用藥應用,對于眼燒傷或深度燒傷,病人可以口服給藥。
f.手術治療:深度氫氟酸燒傷的病人,手術治療是根本性的治療措施。對水泡、深部組織液化壞死灶,均需徹底擴創。凡累及指(趾)甲床者需作指(趾)甲拔除術。深部燒傷病例進行手術治療后,還應該繼續應用其他措施。
g.眼損傷的治療:眼損傷應用大量清水沖洗后,可繼續用1%,葡萄糖酸鈣及可的松眼藥水滴眼,并應口服倍他米松類藥物,并根據情況進行眼科的專科治療。
h.吸入性損傷的治療:氫氟酸濃度在40%以上時即可產生煙霧。因此接觸高濃度氫氟酸的人若無安全保護措施,可能導至吸入性損傷。對于有吸入性損傷的患者應立即通過面罩或鼻導管給純氧,同時盡快吸入2.5%~3.0%的葡萄糖酸鈣霧化溶液。密切注意水腫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必要時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用呼吸機維持呼吸。其他治療原則同一般吸入性損傷。
i.重癥病人的救治:對重癥病人除進行上述治療外,還應進行積極的綜合治療。重癥患者或伴有吸入性損傷者應進行重癥監護,進行心電圖和血鈣濃度的連續監測,以積極防治低鈣血癥,必要時通過靜脈途徑補充鈣離子,使血鈣濃度維持在正常范圍。
④預防:對有關人員應進行經常性的防護知識的宣傳,同時對生產設備定期檢修,強化密閉。注意室內通氣。接觸氫氟酸的人員宜穿戴防護衣褲、手套和眼鏡,必要時戴浸藥口罩,即在該口罩中夾有經碳酸鈣溶液浸潤后晾干的紗布。在使用氫氟酸的地方應備有水源,以及含鈣的外溶液。一旦致傷除在現場急救處理后,應立即送專科醫院以便及時診治。
(3)石炭酸燒傷 石炭酸是醫學、農業和塑料工業中常用的化學劑。石炭酸燒傷也時有發生。石炭酸溶于酒精、甘油、植物油和脂肪,在20%的100g水中溶解9.3g。成人的半致死量為8~15g。
石炭酸自皮膚吸收后,引起脂肪溶解和蛋白凝固、石炭酸的殺菌也正是通過用細菌的細胞壁凝固,并進而使細胞內酶系統失活而發揮作用的。
石炭酸從皮膚或胃腸道粘膜吸收。局部的吸收率與接觸面積和時間成正比。石炭酸蒸氣可很快從肺吸收到循環中,其吸收率與蒸氣的濃度和呼吸的頻率有關。濃石炭酸可產生較厚的凝固壞死層,形成無血管屏障,這可以阻止石炭酸的進一步吸收。石炭酸吸入血后,進而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心、肺和紅細胞的功能。
①石炭酸中毒的表現:
a.局部表現:10%的石炭酸溶液可使皮膚呈白色或棕花,濃度愈高壞死愈嚴重。經常接觸石炭酸復合物的工人,由于皮膚的色素細胞受損,往往發生皮膚白斑(Leucoderme),停止接觸后白斑仍會進行性發展。局部皮膚可失去痛覺。
b.全身表現:
中樞神經系統:開始易激惹,各種反射亢進,震顫、抽搐和肌痙攣。痙攣發生頻繁,最后轉入抑制,常因呼吸衰竭而死 亡。周圍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神經纖維末梢的破壞,痛覺、觸覺和溫覺喪失。
心血管系統:血壓開始上升,隨后下降。心率早期增快,后期較慢和心律不齊。這些變化可能與中樞血管運動調節功能受損有關,血管收縮張力趨向消失。或許不對心肌直接作用,心排出量受影響。
紅細胞:中毒后可出現正鐵血紅蛋白和Heinz小體,此外,還有紅細胞內谷胱甘肽含量下降,溶血,骨髓生成紅細胞抑制。末梢血中網織紅細胞含量下降。
腎臟:排泌的游離石炭酸,可引起腎小球和腎小管的損害,低血容量和溶血又可加重腎臟的損害,甚至阻塞腎小管,最終導至急性腎衰。
肝臟:常見的損害是肝小葉中心壞死,血清膽紅素上升。
②處理:于燒傷現場,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小量水僅能稀釋或擴散有毒物質,增加危險。若備有50%聚乙烯二醇、丙烯乙二醇,甘油,植物油或肥皂,可在水中沖洗后,選用擦拭創面,阻止其擴散。入院后可繼續使用丙烯乙二醇及苯沖洗,直至創面完全沒有酸味。聚乙烯二醇不能用水或酒精稀釋否則將促使皮膚吸收石炭酸。需與工業用甲基酒精,配制成2∶1的液體,對皮膚、粘膜、結膜和角膜均無刺激性。石炭酸燒傷后,全身治療要注意,適當增加補液量和堿性藥物;嚴密監護心、肺功能;注意補充鉀;若有碳酸蒸氣吸入,為防化學性肺炎,可靜注甲基強的松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者,宜行機械通氣。
(4)鉻酸燒傷 鉻酸及鉻酸鹽用途較廣,在工業上用于制革、塑料、橡膠、紡織、印染和電鍍等。鉻鹽腐蝕性和毒性大,往往合并鉻中毒。中面積燒傷死亡率也很高。金屬鉻本身無毒。其化合價有2價、3價、6價3種。6價鉻化合物毒性最大。鉻 酸、鉻酸鹽及重鉻酸鹽1~2g即可引起深部腐蝕燒傷達骨骼,6g即為致死量。
①臨床表現:鉻酸燒傷往往同時合并火焰或熱燒傷,如不注意往往被忽略。燒傷后皮膚表面為黃色。由于鉻酸腐蝕作用,早期癥狀是創面疼痛難忍,不同于一般深度燒傷。當發現有潰瘍時,則已很深。潰瘍外口小,內腔大,可深及肌肉及骨骼,愈合甚慢。口鼻粘膜也可形成潰瘍、出血或鼻中隔穿孔。
鉻離子可以從創面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即使中小面積亦可造成死亡。常表現有頭昏、煩躁不安等精神癥狀,繼而發生神志不清和昏迷,往往同時伴有呼吸困難和紫紺。腎臟是鉻酸在體內排出所經過的主要途徑,早期尿中就可出現各種管型、蛋白和血紅蛋白,最后發生尿閉和尿毒癥而死亡。此外對胃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出現頻繁的惡心、嘔吐、吞咽困難、潰瘍和出血。
②處理
a.局部處理:局部先用大量清水沖洗。口鼻腔可用2%碳酸氫鈉溶液漱洗。創面水泡應剪破,繼用5%硫代硫酸鈉液沖洗或濕敷,亦可用1%磷酸鈉或硫酸鈉液濕敷。鉻在組織中不能排出,有人主張用5%~10%枸櫞酸鈉、乳酸鈉或石酸鉀溶液濕敷,以輔助硫代硫酸鈉的不足:亦有人主張用維生素C及焦亞硫酸鈉各2份,酒石酸1份、葡萄糖1份和氯化銨1份制成合劑,作為表面解毒劑,以還原6價鉻,它比清水沖洗更有效;亦可用10%依地酸鈣鈉(EDTA)溶液沖洗創面,最好是在長期的流動液體中沖洗,以減輕創面對鉻離子的吸收。
對于小面積的鉻酸燒傷,應用上述方法均可奏效、Ⅲ度鉻燒傷伴有熱燒傷時,可以早期切除焦痂,但對大面積者,效果不肯定。仍可因中毒而死亡。
b.中毒的防治:目前尚無特殊全身應用的解毒劑,早期可應用甘露醇,依地酸鈣鈉,二硫基丙醇和維生素C等,每次靜脈滴注依地酸鈣鈉1克,每日3次,每次1g溶于5%葡萄糖液或等滲鹽水250~500ml中,滴速至少要1小時;也可與10%硫代硫酸鈉20ml交替使用。即每日共用依地酸鈉3g,硫代硫酸鈉4g。此外給予二硫基丙醇100mg肌肉注射,每日3次;維生素C靜脈注射每日5~6g,分次進行,或放在利尿合劑中注入。維生素具有還原鉻(1g維生素C能還原6價鉻0.135g)及保護肝臟作用。
由于6價鉻進入血液后,與血紅蛋白結合成變性血紅蛋白,紅細胞亦可發生破裂,使血氧減少,發生缺氧和紫紺。因此除及時吸入氧氣外,可輸入新鮮血液。應用換血療法亦有一定療效。對全身中毒者,有人主張應用人工腎透析或體外循環換血。但也要在早期施行。關于肝臟保護,見磷燒傷部分。
(5)氫氰酸及氰化物燒傷 氫氰酸為微帶黃色、性質活潑的流動液體,具有苦杏仁味,易揮發,氰化物包括氰化鈉、氰化鉀、黃血鹽、乙腈及丙烯腈等,其毒性是在空氣和組織中放出氰根,遇水后生成氫氰酸。可經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金屬氰化物因釋放熱可造成皮膚燒傷。
氰化物的毒性在于CN-能迅速與氧化型細胞色素氧化酶Fe3+結合,并阻止其被細胞色素還原為Fe3+的還原型細胞色素氧化酶,從而使細胞色素氧化作用被抑制,造成“細胞窒息”。此時血液氧的飽合不受影響,血仍呈鮮紅色。呼吸中樞麻痹常為氰化物中毒的致死原因。
氰化物進入體內,大部分以氰化氫的形態由肺部呼出,部分在肝臟內經轉硫酶等作用與硫結合成為硫氰酸鹽后經腎排泄。硫氰酸鹽的毒性為氰化物的1/200;高鐵血紅蛋白與氰化物 可暫時結合成較穩定的化合物,可延遲毒性作用的發生,但是體內正鐵血紅蛋白含量極小故實際意義不大。
急性氰化物中毒一般在臨床上可分為前驅期、呼吸困難、痙攣期和麻痹期。大量吸入高濃度氰化物后在2~3分鐘內即可出現呼吸停止,輕者也需經2~3天癥狀逐步緩解。
由于氰化物毒性極大,作用又快,即使對可疑有氰化物中毒者,必須爭分奪秒,立即進行緊急治療,以后再進行檢查。
急救處理采用亞硝酸鹽、硫代硫酸鈉聯合療法。其原理是亞硝酸戊酯和亞硝酸鈉使血紅蛋白迅速轉變為較多的高鐵血紅蛋白,后者與CN-結合成比較穩定的氰高鐵血紅蛋白。數分鐘后氰高鐵血紅蛋白又逐漸離解,放出CN-,此時再用硫代硫酸鈉,使CN-與硫結合成毒性極小的硫氰化合物,從而增強體內的解毒功能。這一處理是氫氰酸燒傷搶救成敗的關鍵,方法是立即吸入亞硝酸戊酯15~30秒,數分鐘內可重復1~2次;緩慢靜脈注射3%亞硝酸鈉10~20ml(注射速度 2~3ml/min);接著靜脈注射25%~50%硫代硫酸鈉25~50ml。同時可采用葡萄糖液輸注。
創面可用1∶100O高錳酸鉀液沖洗,再用5%硫化銨濕敷。其余處理同一般熱力燒傷。
2.堿燒傷
常見致傷的堿性藥物有苛性堿(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石灰和氨水等。
(1)強堿燒傷 堿燒傷的致傷機理是堿有吸水作用,使局部細胞脫水;堿離子與組織蛋白形成堿-變性蛋白復合物;皂化脂肪組織,皂化時產生的熱,使深部組織繼續損傷。由于堿-變性蛋白復合物是可溶性的,能使堿離子進一步穿透至深部組織引起損害,強堿燒傷后創面呈粘滑或肥皂樣變化。
堿燒傷后,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創面,沖洗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達10小時效果尤佳,但傷后2小時處理者效果差。如創面pH達7以上,可用0.5%~5%醋酸,2%硼酸濕敷創面再用清水沖洗。
創面沖洗干凈后,最好采用暴露療法,以便觀察創面的變化。深度燒傷應及早進行切痂植皮。全身處理同一般燒傷。
(2)生石灰燒傷 生石灰遇水生成氫氧化鈣并放出大量反應熱,因此可引起皮膚的堿燒傷和熱燒傷,相互加重。燒傷創面較干燥,呈褐色,有痛感。而且創面上往往殘存有生石灰。
首先,應將創面上殘留的生石灰刷除干凈,然后用大量清水長時間沖洗創面。后續的治療與一般燒傷相同。
(3)氨水燒傷 氨水是農業上常用的濃度為18%~30%,是中等強度的堿,它與強堿類一樣有溶脂浸潤等特點,臨床上常見的情況有:a.氨水接觸皮膚或粘膜的燒傷;b.氨水與氨水蒸氣的吸入性損傷,其嚴重的并發癥是下呼吸道燒傷和肺水腫,治療原則同吸入性損傷。
3.磷燒傷
磷在工業上用途甚為廣泛,如制造染料、火藥、火柴、農藥殺蟲劑和制藥等。因此,在化學燒傷中,磷燒傷僅次于酸,堿燒傷,居第三位。在現代戰爭中,磷彈的應用增多,如含磷的凝汽油彈、手榴彈、炮彈和炸彈等,故磷燒傷的發生率在戰時也增多。
(1)致傷機理 磷燒傷后可由創面和粘膜吸收,引起肝腎等主要臟器損害,導至死亡。無機磷的致傷原因,在局部是熱和酸的復合傷。因為磷暴露在空氣中自然發生熱燒傷,并形成P2O5及P2O3對皮膚或粘膜有脫水奪氧的作用,且遇水形成磷酸和次磷酸,引起皮膚化學燒傷,這也是創面損傷繼續加深的 主要原因。黃磷是強烈的胞質毒,迅速從創面或粘膜吸收,由血液帶至各臟器,引起損害及中毒,也可因磷蒸氣經氣道粘膜吸收,引起中毒。
(2)病理變化 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科和病理教研室對兩例大面積磷燒傷(80%、35%)死亡病例的尸體病理檢查發現幾種病理變化。
①呼吸器官的變化:喉頭和氣管粘膜水腫,色青灰,而肺呈急性支氣管肺炎和間質性肺炎,毛細血管充血,有中性白細胞浸潤和灶性出血。這往往是由于吸入磷的煙霧或磷元素所致。
②腎臟變化:該兩例磷燒傷均死于急性腎功能不全。其中一例尸檢發現腎臟病變最為嚴重,皮質與髓質界限不清;腎小管各段管腔內均有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管型;腎小球充血和腫脹,但未見有脂肪變化。腎臟細胞水腫,細胞核周圍有空泡。
③肝臟變化:肝小葉結構不清,肝細胞有濁腫變性,部分崩潰溶解;肝竇淤血水腫;枯否細胞增大脫落;門靜脈區有淋巴細胞浸潤,呈中毒性組織退行變性;肝臟的切面充血和壞死,呈豆蔻狀小粒和脂肪肝。門靜脈內有微栓塞。
④心臟變化:有心內膜炎、滲液和灶性出血,心肌有退行變性和局限的出血和壞死。無機磷從創面吸收入血后,主要受損的臟器為心、肺、肝和腎,以肝、腎的損害為最嚴重。
磷也可以從粘膜(呼吸道或消化道)吸收中毒,內臟的病理變化與經創面吸收后的變化相似,唯脂肪肝較明顯。
五氧化二磷或三氯化磷對呼吸道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吸入后,嚴重者可引起支氣管肺炎和肺水腫。尤其五氧化二磷是一種較強的脫水劑,對細胞有脫水和奪氧作用,使氣管、支氣管粘膜細胞壞死。磷化氫中毒時,亦可使氣管、支氣管、肺、肝和腎臟充血或水腫。Benhur等和夏淑芳等報道,從粘膜(呼吸 道或消化道)吸收的磷先損害肝臟,而從創面吸收者,先損害腎臟,后累及肝臟,原因不明。
(3)局部表現 磷燒傷實際上是熱及化學物質的復合燒傷,因此一般均較深,有時可達骨骼。磷在空氣中燃燒時,能發出煙霧和大蒜樣的臭味。在黑暗的環境中能見到藍綠色的熒光。臨床上所見的淺Ⅱ度或深Ⅱ度的創面呈棕褐色,在創面暴露情況下,Ⅲ度磷燒傷呈黑色。我們曾見到1例磷燒傷,Ⅲ度燒傷的外表如一般所見的干燥焦痂,截肢時則見肌肉和骨骼均為黑色;尸檢時發現頭皮與帽狀腱膜亦呈黑色。
同時,早期經硫酸銅處理的Ⅲ度磷燒傷經過包扎治療后,剛揭除敷料時創面為白色,暴露后呈藍黑色,3天后則完全變為焦黑色。
(4)全身表現 根據17例磷燒傷的臨床分析,主要的全身表現如下所述。
①頭痛、頭暈和全身乏力:不論面積大小,大部分傷員均有頭痛、出現甚早,一般在3~5天后消失。但有時可持續至創面愈合以后。
②肝區壓痛、黃疸和肝腫大:17例中4例有肝膽系統方面的臨床變化,3例治愈。其中2例為三氯化磷燒傷,面積分別為63%和55%,在傷后2~4天出現黃疸,血清黃疸指數、膽紅素均升高,凡登白試驗為延遲反應。肝臟腫大于肋下1~2橫指,肝區叩痛,3~4天后逐漸恢復正常。1例為白磷燒傷,面積15%,在傷后4天切除Ⅲ度焦痂植皮一期愈合,但在傷后12天出現黃疸,持續2天后逐漸消失,同時肝臟腫大并有壓痛。說明磷及其化合物從創面吸收甚早且迅速。1例死亡病例的燒傷面積為78%,尸檢時發現肝臟有中毒性組織退行性變等病理變化。這是由于磷被吸收后,存在于體液中,一部分在血液中氧 化,形成磷的低價化合物。一部分在肝臟中沉著、使肝臟發生中毒性病理變化。
③呼吸道表現:磷化合物或煙霧,尤其是五氧化二磷和三氯化磷,被吸入后,傷員呼吸增快而短促,嚴重者可以發生窒息。聽診時呼吸音低遠,伴有哮鳴音。輕者有慢性咳嗽,重者可發生肺水腫。據資料記載,將豚鼠放置在磷煙霧中2~3分鐘,呼吸道無明顯變化;放置50分鐘后,則發現咽喉和氣管的上皮細胞破壞,粘膜有炎癥性淋巴細胞浸潤和支氣管肺炎的變化。如果吸入大量五氧化二磷氣體,遇潮濕的呼吸道粘膜后,生成磷酸,則酸性腐蝕作用更強。1例傷員在傷后3天死亡,尸檢發現兩肺為急性支氣管肺炎和間質性肺炎,切開胸腔時就聞到磷的大蒜味。喉頭粘膜呈青灰色,有灶性出血點和水腫。
④泌尿系統表現:多數有少尿,血紅蛋白尿及各種管型。嚴重者發展成為少尿或急性腎功能不全:17例中有2例死于腎臟功能衰竭。1例為三氯化磷燒傷,面積僅20%,入院時有血紅蛋白尿,血清中非蛋白氮為60mg%,經輸液后,血紅蛋白尿減輕,但非蛋白氮繼續上升達140mg%。傷后3天完全尿閉,傷后第4天死亡。說明中等面積的磷燒傷亦可發生腎功能衰竭。
由于腎小球和腎小管均壞死,血清鉀、鈉磷等含量在傷后72小時內急劇上升,病人往往因高鉀血癥致心跳驟停。
⑤低鈣、高磷血癥:鈣磷比例倒置時,死亡率高。心電圖往往出現R—T間期延長,S—T段下降,低血壓、心率慢或心律不齊。
⑥精神和神經系統表現:1例(深Ⅱ度磷燒傷面積66%)在傷后17天,創面開始愈合時出現幼稚型精神變化,直到創面完全愈合仍未能控制,出院后2個月左右方恢復正常。
(5)處理 由于磷及其化合物可從創面或粘膜吸收,引起全身中毒,故不論磷燒傷的面積大小,都應十分重視。
①現場搶救:應立即撲滅火焰,脫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沖洗創面及其周圍的正常皮膚。沖洗水量應夠大。若僅用少量清水沖洗,不僅不能使磷和其化合物沖掉,反而使之向四周溢散,擴大燒傷面積。
在現場缺水的情況下,應用浸透的溫布(或尿)包扎或掩覆創面,以隔絕磷與空氣接觸,防止其繼續燃燒。轉送途中切勿讓創面暴露于空氣中,以免復燃。
②創面處理:清創前,將傷部浸入冷水中,持續浸浴。浸浴最好是流水。
進一步清創可用1%~2%硫酸銅溶液清洗創面。若創面已不再發生白煙,表示硫酸銅的用量與時間已夠,應停止使用。因為硫酸銅可以從創面吸收,大量應用后可發生中毒,引起溶血。尤其是用高濃度溶液更易發生。硫酸銅的作用是與表層的磷結合成為不能繼續燃燒的磷化銅,以減少對組織的繼續破壞。同時磷化銅為黑色,便于清創時識別。但對已經侵入組織中的磷及其化合物,硫酸銅并無作用。
近來有人建議用5%碳酸氫鈉、3%硫酸銅和1%羥甲基纖維素的混懸液,徐于創面以防止單用硫酸銅時所致的銅中毒。在沒有上述各類藥物時,最簡單的方法是在2%硫酸銅溶液中加入適量洗衣粉沖洗創面,最后用清水將創面清凈。此后用鑷子將黑色磷化銅顆粒逐一清除。必要時,可暗室中檢查,若有磷閃光物質,務必將其徹底清除。清除的磷顆粒應妥善處理,不要亂扔,以免造成工作人員、物品的損傷,甚至火災。
磷顆粒清除后,再用大量等滲鹽水或清水沖洗,清除殘余的硫酸銅溶液和磷燃燒的化合物。然后用5%碳酸氫鈉溶液濕 敷、中和磷酸、以減少其繼續對深部組織的損害。
創面清洗干凈后,一般應用包扎療法,以免暴露時殘余磷與空氣接觸燃燒。包扎的內層禁用任何油質藥物或紗布,避免磷溶解在油質中被吸收。如果必須應用暴露療法時,可先用浸透5%碳酸氫鈉溶液的紗布覆蓋創面,24小時后再暴露。
為了減少磷及磷化合物的吸收及防止其向深層破壞,對深度磷燒傷,應爭取早期切痂。除中小面積磷燒傷可在傷后當天切痂植皮外,大面積磷燒傷傷員在休克被控制后,即應積極爭取手術。切痂時應包括已侵入深層的組織,以免磷繼續吸收與破壞深部組織。整個肢體的磷燒傷,在切除焦痂時,應作深層組織檢查,若皮下組織或肌肉已呈黑色,應作廣泛的切除。為了避免磷吸收中毒,必要時可進行切肢。若磷彈燒傷,彈片滯留在軟組織中時,應將彈道進行清創,移除彈片,避免磷吸收。
③全身治療:對無機磷中毒的治療,目前尚無有效的解毒劑,主要是促進磷的排出和保護各重要臟器的功能。有血紅蛋白尿時,應及早應用甘露醇、山梨醇等溶質性利尿或速尿、利尿酸鈉等利尿,盡可能使每小時尿量維持在30~50ml,并堿化尿液。有呼吸困難或肺水腫時,應及時作氣管切開,并應用解除支氣管痙攣的藥品,如靜脈注射氨茶堿、異丙腎上腺素霧化吸入等。吸入氧氣,必要時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并注意輸入液體量不可過的,并及早用脫水利尿劑。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20~40ml,每日2~3次。尤其是有低鈣、高磷血癥時。磷燒傷后,即應保護肝臟,不要待黃疸出現及肝腫大后才采取措施。
4.鎂燃燒
鎂是一種軟金屬,燃燒時溫度可高達1982℃,在空氣中能自燃,熔點是651℃。液態鎂在流動過程中可以引起其他物質的 燃燒。與皮膚接觸時,可引起燃燒,鎂是目前金屬燃燒彈中常用的元素之一。在現代戰爭中,往往將鎂與凝固汽油混合一起制成凝固汽油彈以增強殺傷力。
鎂與皮膚接觸后,使皮膚形成潰瘍開始較小,而潰瘍的深層往往呈不規則形狀,鎂燒傷發展的快慢和鎂的顆粒大小有關。若向四周發展較慢,亦有可能向深部發展。鎂被吸入或被吸收后,傷員除有呼吸道刺激癥狀外,可能有惡心、嘔吐、寒戰或高熱。
鎂燒傷的急救處理,同一般化學燒傷。由于鎂的損傷作用可向皮膚四周擴大,因此對已形成的潰瘍,可在局部麻醉下將其表層用刮匙搔刮。如此可將大部分的鎂移除,若侵蝕已向深部發展,必須將受傷組織全部切除,然后植皮或延期縫合。如有全身中毒癥狀,可用10%葡萄糖酸鈣20~40mL靜脈注射,每日3~4次。
5.其他化學燒傷
(1)瀝青燒傷 瀝青在常溫下為固體,當加溫到232℃以上時呈液態,飛濺到人體表面造成損傷。但它遇到冷空氣后,溫度可下降到 93~104℃。
瀝青中含有苯、萘、蒽、吡啶、咔唑及苯并芘等毒性物質。煤焦油瀝青是目前工業上常用的瀝青,其毒性最大,它是煤炭干餾所產生的煤焦油,經提煉后殘存的物質,俗稱柏油。當人吸入瀝青蒸氣或粉塵后可致上呼吸道炎癥或化學性肺炎,甚至瀝青全身中毒。
①臨床表現
a.局部創面:由于瀝青粘著性強,高溫熔化的瀝青粘著皮膚后,不易除去,若溫度高且散熱慢,往往形成深Ⅱ度或Ⅲ度燒傷;若溫度已較低,則在瀝青粘著中心部位為淺Ⅱ度或深Ⅱ 度燒傷。部分創面呈染有瀝青,經溶劑清除后,往往只表現為Ⅰ度燒傷。
瀝青的操作工人,由于暴露部位的皮膚和粘膜長時間與瀝青煙霧或塵埃接觸,可形成急性皮炎或淺Ⅱ度燒傷。有時尚有視物模糊、流淚、脹痛等結膜炎表現。
b.全身中毒:發生于大面積瀝青燒傷者、可出現頭痛、眩暈、耳鳴、乏力、心悸、失眠或嗜睡、胸悶、咳嗽、腹痛、腹瀉或便血、尿少、精神異常等,甚者可昏迷、死亡。常伴有體溫升高。血象可有嗜伊紅細胞異常增高和白細胞增多癥等。上述許多癥狀類似苯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往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②處理
a.創面處理:在現場,立即用冷水沖洗降溫。燒傷面積較大者,在休克復蘇穩定后,應及早清除創面瀝青,以便阻止毒物吸收并早日診斷燒傷創面深度,利于治療。清除溶劑有松節油、汽油等。大面積創面宜用松節油擦洗,用汽油量大有鉛中毒之虞,且效力不及松節油。宋頡曾等報道用60號或70號汽油擦洗,其毒性較小。擦洗瀝青后,再用清水沖洗,最后以新潔爾滅液清洗創面,酌情采用暴露或包扎療法。
b.刺激性皮炎和粘膜處理:停止接觸瀝青和陽光曝曬,避免用對光敏感的藥物如磺胺、冬眠靈、非那根等。皮膚局部禁用紅汞和龍膽紫。眼結膜炎用生理鹽水沖洗,爾后用0.25%新霉素眼液或金霉素眼膏。
c.全身治療:有全身中毒癥狀者,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和大劑量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等。注意維護肝、腎功能。余同熱力燒傷。
(2)水泥燒傷 水泥燒傷的見于建筑工人或水泥廠操作工 人。水泥主要含氧化鈣、氧化硅等,遇水后形成氫氧化鈣等堿性物,pH值12,與它接觸可致輕度的堿燒傷。
水泥導致皮膚損害的原因有:a.水泥粉塵有砂礫的特點,容易形成刺激性皮炎;b.水泥中含有酪酸鹽類,可引起過敏性皮炎;c.濕的水泥接觸皮膚,形成輕度的堿燒傷或局部潰瘍。
①臨床表現:水泥燒傷部位以下肢為多見,多為Ⅱ度燒傷創面,有水皰。若不及時處理易發生侵蝕性潰瘍。
②處理:早期用水沖洗,原則同堿燒傷,清除水皰和腐皮,必要時用弱酸或檸檬酸溶液局部濕敷。若創面較深,可視情切痂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