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17時24分,位于甘肅省蘭州市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蘭州石化分公司(以下簡稱蘭州石化分公司)316號罐區發生一起爆炸火災事故,造成6人死亡、6人受傷(其中1人重傷)。
一、事故企業概況
蘭州石化分公司現有總資產約340億,員工2.74萬人,下屬9個生產分廠,90套煉化生產裝置,原油加工能力105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70萬噸/年。這次事故涉及的合成橡膠廠有10套生產裝置,主要包括10萬噸/年和5.5萬噸/年丁苯橡膠裝置、5萬噸/年和1.5萬噸/年丁腈橡膠裝置等;石油化工廠有6套生產裝置,主要包括25萬噸/年乙烯裝置、6萬噸/年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裝置、14萬噸/年高密度聚乙烯裝置等。
發生事故的316號罐區始建于1969年,共有29個中間物料儲罐,分屬于蘭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廠和合成橡膠廠。合成橡膠廠負責管理4個裂解碳四球罐和3個丁二烯球罐,7個球罐容積均為120M3。石油化工廠負責管理的22個儲罐中,有10個為立式儲罐(屬壓力容器),儲存拔頭油、丙烯、丙烷和1-丁烯;另外12個為常壓立式罐,分別儲存碳九、抽余油、加氫汽油等重組分。
二、事故簡要經過
1月7日17時16分左右,合成橡膠廠316罐區操作工在巡檢中發現裂解碳四球罐(R202)出口管路彎頭處泄漏,立即報告當班班長。17時18分,當班班長打電話向合成橡膠廠生產調度室報告現場發生泄漏,并要求派消防隊現場監護。17時20分,位于泄漏點北面約50米的丙烯腈裝置焚燒爐操作工向石油化工廠生產調度室報告R202所在罐區產生白霧,接著又報告白霧迅速擴大。17時21分,合成橡膠廠316罐區當班班長再次向生產調度室報告現場泄漏嚴重。17時24分,現場即發生爆炸。之后又接連發生數次爆炸,爆炸導致316號罐區四個區域引發大火。
事故發生后,企業和地方消防部門調集460余名消防官兵、86臺各類消防車輛迅速趕到現場,展開撲救。鑒于著火物料多為輕質烴類,撲救十分困難,現場搶險滅火指揮部決定,對4個著火區實行控制燃燒,同時對周邊罐采取隔離冷卻保護措施。大火直到9日19時才基本撲滅。事故造成企業員工6人當場死亡、6人受傷(其中1人重傷),316罐區8個立式儲罐、2個球罐損毀,內部管廊系統損壞嚴重。
三、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經初步分析,此次事故原因是:裂解碳四球罐(R202)內物料從出口管線彎頭處發生泄漏并迅速擴大,泄漏的裂解碳四達到爆炸極限,遇點火源后發生空間爆炸,進而引起周邊儲罐泄漏、著火和爆炸。事故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分析中。這起事故造成現場作業人員傷亡嚴重,火災持續時間長,社會影響重大,教訓極為深刻。事故暴露出作為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316罐區安全設防等級低,早期投用的儲罐本質安全水平、自動化水平不高和應急管理薄弱等問題。
四、事故教訓與預防對策措施
1. 認真做好冬季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工作。冬季是化工企業、特別是北方化工企業事故高發季節,化工企業要針對冬季安全生產的特點,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要加強基層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對生產現場的巡回檢查,加強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和生產裝置關鍵要害部位的安全監控,發現隱患和異常現象及時處理,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切實加強生產裝置防凍防凝工作。對防凍防凝的重點部位要落實責任,加大檢查頻率,確保保溫伴熱措施發揮應有功效,防止因凍裂、凍凝而引發泄漏、火災爆炸事故。要嚴格切水操作,對需要切水的設備,要嚴格切水頻次、嚴格切水流程和切水后的流程確認,防止因切水不及時發生凍凝和不按要求操作造成跑料、串料。中央化工企業和其他大型化工集團公司要加強對所屬企業的督促檢查,督促下屬企業切實做好冬季安全生產工作。地方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大力度、增加頻次,強化對化工企業的監督檢查,督促化工企業全面落實冬季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特別是雨雪、嚴寒冰凍等惡劣氣候下防范突發事故的各項措施,確保安全生產。
2. 化工企業要加大投入,采用先進科學手段,加快本質安全化改造,全面提升危險化學品儲罐區等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監控水平。要對在役的老裝置、老罐區開展一次徹底排查,超過設計年限的壓力容器、壓力管道,不能滿足安全生產需要的,要堅決報廢;能夠繼續使用的,要開展改造升級,使安全設施滿足現行安全標準、規范的要求,特別是液態烴、液氯、液氨及劇毒化學品等重點儲罐,應設置緊急切斷閥、裝備安全聯鎖裝置。
3. 加強化工企業的應急管理工作,提高全員應急處置能力。化工企業和其他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要全面開展事故預想,通過定期演練不斷完善各類事故應急預案,提高全員對事故的分析判斷和應急處置能力。
4. 認真做好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化工企業應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的長效機制。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中央化工企業要利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技術(HAZOP)等科學、先進的安全管理手段,強化事故隱患的系統、全面排查,確保全面及時發現和消除各類事故隱患。要嚴防企業因搶進度、搶產量引發事故,確保安全生產。